廣汽華為共鑄“啟境”,啟境首款車將于明年年中推出
10月20日,在央視財經《對話》欄目中,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與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共同宣布,雙方聯合打造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啟境”首款產品將于2026年年中正式上市。這款融合“華為乾崑全棧智能解決方案”與廣汽28年制造積淀的全新車型,被視為中國汽車產業智能化轉型進入“深水區”的關鍵落子。

據了解,新品牌“啟境”將全系列搭載華為乾崑ADS 4.0系統、192線激光雷達及WEWA架構,并在組織流程、營銷體系上首次完整導入華為的IPD(集成產品開發)與IPMS(集成產品營銷服務)體系,實現從產品定義、開發到上市、用戶服務的“全程陪跑”。
馮興亞在欄目中強調,該項目由廣汽“高度授權、獨立運營”,雙方團隊已合署辦公數月,目標直指“0延遲協同”。
在外界看來,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技術合作,而是廣汽自身數字化轉型的一次‘壓力測試’。過去三年,華為與賽力斯、奇瑞、北汽等陸續推出“界”字輩品牌,但多停留在“技術賦能、品牌聯名”層面。
此次,廣汽將IPD/IPMS體系整體接入,意味著從需求洞察到供應鏈、制造、營銷的全鏈路重構,“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嵌入式協作’”。
馮興亞在訪談中透露,任正非曾建議新品牌“要更年輕、更科技”,于是“啟境”應運而生,“啟”意為開啟,“境”代表新境界,寓意雙方共同開啟智能化新階段。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命名由廣汽方面最終拍板,品牌與渠道均歸屬廣汽,華為不參股、不控股,這在華為過去合作的“界”字輩中尚屬首次。
窺見雙方戰略共識
從此次命名背后,我們能看到華為與廣汽對智能化時代的共同理解,汽車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承載用戶體驗、交互與生活方式的“移動智能空間”。啟境的使命,正是在這一認知基礎上,為用戶提供“極致的智能化駕乘體驗”。
馮興亞在節目中透露,啟境首款產品的外觀造型“讓人眼前一亮”,融合科技、時尚與運動元素,并強調其“華為DNA”。從目前釋放的信息來看,該車型定位高端智能新能源車,目標人群明確指向年輕消費者。
值得注意的是,雙方在設計階段已投入近百人團隊,華為米蘭美學研究所專家也全程參與造型評審,歷經8個月、數十輪設計,最終方案獲雙方高層一致認可。

從市場層面看,2026年上市的時間節點,恰逢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從“電動化上半場”向“智能化下半場”深入過渡的階段。屆時,消費者對智能座艙、高階智駕、個性化體驗的需求將更為成熟。啟境首車若能如期落地并實現產品力突破,有望成為年輕用戶“第一臺高端智能車”的重要選項。
與華為以往的合作模式不同,啟境項目呈現出“全棧融合、全程陪跑”的特點,靳玉志強調,這種合作不再是“每款車都要重新談判”,而是建立在戰略共識基礎上的長期賦能。馮興亞也指出,廣汽對啟境項目“獨立運營、高度授權”,在消費洞察、產品定義、制造與服務生態建設等環節實現“融合度超出一般項目”。
這種“陪跑式合作”本質上是對傳統“技術供應商—主機廠”關系的重構,它不再是分段交付,而是全程共創,在組織機制上實現“0延遲”響應,極大提升了產品定義的精準性與落地效率。

馮興亞提到,啟境不僅是新品牌,更是“新廣汽”的代表,即新文化、新模式、新流程、新組織的樣板,他在節目中反復強調“廣汽對項目獨立運營高度授權”,并透露未來“啟境”將建立獨立銷售渠道,避免與傳祺、埃安網絡混營,讓新品牌免于既有體系慣性,真正跑通“華為式”敏捷開發。
由此可見,啟境項目的意義遠超出一款車型的成功與否,它更是一場關于“如何造智能車”的系統性實驗。
啟境能否成為“智能時代的神車”
按照規劃,“啟境”首款車型定位年輕高端,預計售價區間30萬—40萬元,直接對標特斯拉Model Y、蔚來ES6等熱門智能電動SUV。
華為乾崑方案此前已在問界M9、享界S9等車型上實現50萬元以上市場突破,此次下探至30萬元主流價格帶,有望復制“技術降維”打法,疊加廣汽在制造、供應鏈、成本控制上的傳統優勢,“啟境”成為爆款并非小概率事件。
但挑戰同樣存在,一方面,20個月開發周期對供應鏈、驗證體系提出極高要求;另一方面,華為與多家車企合作引發的“品牌稀釋”效應開始顯現,消費者能否對“啟境”形成獨立認知,而非簡單貼上“華為汽車”標簽,將考驗雙方營銷智慧。
廣汽素有“神車制造廠”之稱,漢蘭達、凱美瑞、雅閣等車型在不同時代成為細分市場的標桿。而華為近年來通過問界、智界等品牌,也在智能汽車領域快速積累勢能。
有分析認為,啟境能否延續“神車基因”,成為智能汽車時代的爆款,從目前信息來看,其成功將取決于三個關鍵因素。
1、產品力是否足夠差異化:在2026年的市場中,僅有“智能化”標簽已不足奇,必須在體驗、設計、服務上形成獨特競爭力;
2、品牌認知能否快速建立:作為一個全新品牌,啟境需要在短期內完成用戶心智占領,這對營銷與渠道提出極高要求;
3、雙方協同是否持續深化:戰略合作的難點不在于啟動,而在于持續。在長周期研發與市場反饋中,能否保持共識與敏捷響應,將決定啟境的長期生命力。
“啟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智能化轉型從“技術嘗鮮”進入“體系重構”階段。馮興亞所言“希望為中國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創造一個范例”,并非一句客套話,如果IPD/IPMS流程能在傳統大型國企跑通,其示范效應將遠超一款車型的成敗。
對于行業而言,“啟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傳統車企在智能化時代的焦慮與雄圖,對于廣汽而言,它更像一次“破釜沉舟”的組織實驗,成敗與否,或將決定其未來十年的行業座次。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39
10-20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73
11-13
52
11-11
130
11-10
56
11-10
54
11-10
56
11-09
27
11-09
72
11-09
60
11-09
15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