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蕪湖到世界,奇瑞創新大會引熱評,尹同躍的硬核宣言能否實現?

2025 年的全球汽車業正站在新舊動能交替的十字路口:中國品牌以60%的全球新能源市場份額確立先發優勢,而大眾、豐田等巨頭的電動化反攻已進入關鍵節點。
就在這場攻防戰的膠著時刻,奇瑞用一句 “全球化創新體系,也要不客氣了”,為行業拋出了新的命題。
10月18日,以“創新·智領全球”為主題的2025年奇瑞全球創新大會開幕,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在“新能源不客氣”、“智能化不客氣”之后,又喊出了幾年來的“第三個不客氣”!

這是奇瑞在深耕技術28年后第4次舉辦全球創新大會,也是奇瑞汽車9月25日港股上市之后的首次戰略亮相,更是對中國汽車“規模出海”瓶頸的直接回應。
“三個不客氣”之后,奇瑞終于調整好了姿態,中國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版圖又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1、擺好進發姿態
一場科技大會的“含金量”怎么樣,有一個關鍵指標,那就是看它的出場嘉賓。
在2025年奇瑞全球創新大會上,人們看到了中國知名高水平大學的多名校長,來自中國工程院、歐洲科學院、加拿大科學院等機構的多名院士,來自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協會領導,以及來自寧德時代、科大訊飛等行業合作伙伴的代表。

能引來各個領域的豪杰,首先自然是因為奇瑞的優異成績與行業地位。
2025年9月份,奇瑞集團總銷量280469輛,同比增長14.7%,前三季度累計銷量突破200萬輛;

新能源銷量91590輛,同比增長55.4%,前三季度累計銷量587545輛,同比增長77.1%;
9月份出口137624輛,同比增長26.2%,連續5個月突破10萬輛,前三季度累計出口936428輛,保持中國汽車出口第一。
用一個詞來形容奇瑞的表現,那就是:多維度爆發式增長。
這是奇瑞深耕技術領域28年引發的“量變”。

正如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CTO高新華博士在大會現場上說的那樣,奇瑞已經從“探索者”成長為全球新能源的“引領者”。
這次大會期間,奇瑞瑤光戰略再進化,10余項全球領先技術井噴式亮相。
現在的奇瑞汽車,已經擺好了攻擊姿態。
2、瑤光戰略再進化
中國新能源汽車廠商之強悍無需多言,它們帶領中國汽車產業拿下了全球60%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核心原因在于,每個主流廠商都有自己的“技術魚池”。

奇瑞自然也不例外,它的瑤光技術戰略2022年橫空出世,這次創新大會上再次帶來重大升級。
實際上,早在這次大會開幕之前,奇瑞汽車就已經給準備參加創新大會的嘉賓帶來了一點震撼:旗下的縱橫G700越野車在蕪湖完成了全球首次量產車橫渡長江挑戰,全程耗時22分鐘,航程1480米,航速大約為7km/h。

在不少國產越野車還在比拼“涉水深度”的時候,縱橫G700已經把競爭維度拉到了新的高度,成為越野車性能的新標桿。
它的背后,是奇瑞方舟兩棲技術,包含了密封性能、浮水姿態、水上驅動力、航行控制四大核心模塊,800V高速高壓推進器、抗空化槳葉結構、動力冗余備份、水艙密封設計、納米涂層防水設計、零部件IP68等級防水等技術在這款車上融匯貫通,從而創造了奇跡。

而這,只是瑤光戰略下火星架構的一部分。
火星架構具有可擴展、高智能的特征,覆蓋軸距2950-3300mm、從B到D級的各種車型,在電氣電氣架構、智慧底盤、全維安全、澎湃動力、極速補能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現。

星樞電子電氣架構采用中央計算+三區域控制,AI總算力達到了2200T,搭配2.5Gbps冗余環網,支持軟硬解耦、軟軟分離,以及100000+的整車數據流轉,全車控制器均支持OTA,實現了全域的AI數據驅動。

飛魚數智底盤也實現了四維六域的AI進階,融合線控轉向、主動懸架、底盤域控、線控制動等核心技術,具有全球、全溫域、全路況、全駕駛習慣的適配性。

飛魚智行單元則提出了“三重制動”的概念,制動距離僅為31米,高速斜行時能做到0側傾,泊車時可實現一鍵秒泊車,原地掉頭也不在話下,EMB電機直驅制動系統則能實現毫秒級的響應安全。

與此同時,火星架構在安全領域也實現了精益求精,它以奇瑞全球安全研究分析中心為基石,依托全球12000+的事故數據,實現了六個維度的電安全,首批滿足新國標“不起火不爆炸”。

值得一提的是,火星架構的“安全邊界”是與眾不同的,它將信息安全、功能安全、預期功能安全、健康安全也囊括了進去,通過量子安全PQC+QKD技術,以及“零致敏、零苯、零甲醛、零輻射”健康座艙,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火星架構之下,還有鯤鵬動力。
鯤鵬動力分為多個不同的版本,CDM/CEM針對高節能、低能耗需求,CDM-S/CEM-S 針對高性能需求,CDM-O/CEM-O則針對越野場景,均達到了行業天花板的級別。

例如它的第七代發動機熱效率達到了46.5%,第七代混動箱可以讓400V電壓平臺輸出260kW,800V平臺可以輸出300kW,同時還有24000rpm的電機轉速。

而這次創新大會上發布的鯤鵬天擎混動專用發動機更是把熱效率提升到了48%的全球頂級水平,電機厚度壓縮到了90mm,傳動效率最高可達99%,電機功率密度達到18.4Kw/kg,整機重量卻只有105kg。
除此之外,火星架構還包括了犀牛電池全域技術方案,可實現最高80C的放電倍率,功率密度達到15000W/L,均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而在智能化領域,瑤光戰略同樣實力強悍。

靈犀座艙的AI超級智能體“小奇同學”提供8大類、40+Agents智能體,將語音、視覺、車信號融合為可用的上下文,從聽懂話進化到“懂你心”,在人車交互、車機互聯、互聯網生態等方面都有一流表現。

在輔助駕駛方面,獵鷹智駕進化為最懂全球用戶的輔助駕駛系統,搭載一段式端到端+VLM,以AI驅動來實現場景落地,同時還有星海大數據平臺、天穹智算中心的加持,比人類駕駛員更加高效、安全。

有了這樣的軟硬件基礎,瑤光戰略的銀河生態變得更加好用,它的迅龍秒充功能可以實現充電5分鐘續航500km,V2G能源站計劃2030年覆蓋200+城市。

與此同時,奇瑞還在這次發布會上公布了全球首個完成軟硬件認證的人行機器人“墨甲”,以及獨特的凌霄飛行平臺,凌霄312樣機已經首飛成功;奇瑞iBar甚至還把觸角伸向了全新的汽車形態,提供了5.5平米的光伏板,實現行車過程中的補能。

很明顯,最新升級后的瑤光戰略,是一次360度的技術升級,它涵蓋火星架構、鯤鵬動力、靈犀智艙 獵鷹智駕 銀河生態五大技術領域。
有了這些核心技術,才能談“創新”。
3、從國際化向全球化
奇瑞的歷次創新大會均以“全球”為名,這不是一種噱頭,而是要打造一種真正面向全球的開放協同。
實際上,奇瑞集團的確有這樣的基礎。
截止9月底,奇瑞在全球累計用戶已經超過1772萬,其中海外用戶就超過了543萬。
這次創新大會上,奇瑞的技術開放與產業協同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

首先,是與國內合作伙伴、機構的合作。
奇瑞在大會上舉行了協同創新中心簽約暨開陽實驗室戰略聯盟啟動儀式,進一步打通高校課題研究與工廠落地生產之間的壁壘。
這也是福耀科技大學校長王樹國等高校領導人前來捧場的重要原因,開陽創新中心是沒有圍墻的研究院。

其次,是面向全球的研發體系。
到目前為止,奇瑞汽車已經進入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擁有16個KD工廠,構建起了涵蓋8大研發中心的全球協同創新網絡,匯聚了全球28位首席科學家以及30000+的研發人員。
于是,在這次創新大會上,多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的院士就成了座上賓。

根據奇瑞的計劃,未來幾年將會陸續建設26個海外研發中心,除了提升本地市場競爭力之外,還要滿足當地監管要求,強化本土化開發能力。
奇瑞董事長尹同躍在介紹開陽實驗室時,甚至提出了“瑤光主內、開陽主外”的說法,將全球性的開放協同提升到了戰略高度。
從技術跟隨到全球引領,這是全球汽車領域的“中國道路”,奇瑞無疑是其中的先鋒。
4、奇瑞的“諾獎”思維
作為奇瑞集團掌舵人,尹同躍在歷次創新大會上都會創造不少的金句。

這次的創新大會,尹同躍提到了不久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獎詞:持續的經濟增長必須依靠不斷的創新。

在尹同躍看來,全球化不能只追求規模和速度,關鍵要可持續,要以用戶可承受的價格、可信賴的質量、可持續的發展,同時還要求奇瑞做好全球企業公民,用中國方案、做出中國貢獻,推動各國的經濟發展。
整個創新大會,尤其是開放協同的全球化創新體系,便是在這種思路的引領下產生。

新能源不客氣、智能化不客氣、全球化不客氣,三個不客氣之后,奇瑞在戰略上的準備工作正式完成,尹同躍構想的“全球化高科技生態集團”,已經初具雛形。
結束語
我仔細翻閱了本次奇瑞全球創新大會絕大多數資料之后意識到,這次意義遠不止于技術的集中展示,更在于對中國汽車全球化路徑的一次結構性回應。
在“三個不客氣”逐漸落地的過程中,奇瑞展現出從“出口貿易”向“生態協同”的轉型決心——以瑤光戰略為技術基石,以開陽實驗室為協同樞紐,構建起內外聯動的創新網絡。這一模式,已超越單純的產品輸出,邁向技術標準、研發體系與產業能力的系統出海。
當然,挑戰依然清晰可見。全球市場的復雜性、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以及本土化運營中文化與管理融合的難度,都是奇瑞“全球化不客氣”必須直面的現實考題。
此外,48%熱效率的發動機、橫渡長江的越野技術,能否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實現規模化落地,并真正轉化為用戶可感知的體驗,仍需市場檢驗。
從蕪湖到全球,奇瑞所嘗試的,是一條以開放研發為引擎、以協同生態為載體的“中國模式”全球化之路。它的價值不在于完美,而在于提供了一種不同于傳統汽車巨頭的成長范式——不依賴于技術封閉或市場壟斷,而是通過整合全球智慧、響應多元需求,實現可持續的創新輸出。
這條路若能走通,將不僅屬于奇瑞,也屬于所有試圖在世界舞臺上重新定義競爭邏輯的中國企業。
由中國廠商、中國模式主導的全球汽車工業目前并未成形,但曙光已經近在眼前!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729
10-20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14
11-07
15
11-01
1914
10-25
1882
10-20
42
10-20
64
10-20
64
10-20
55
10-20
162
10-19
65
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