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力搭臺,供應鏈唱戲:長安凱程與京東物流共筑智慧物流新范式

作者:謝人杰
中國物流行業正站在“降本”與“提智”的雙重拐點上。當電商增速見頂,人口紅利消退,“如何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完成貨物其流”成為所有玩家必須解答的終極命題。智慧物流,不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而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必選項。
10月14日,長安凱程與京東物流的戰略合作,正是這樣一場恰逢其時的“雙向奔赴”。這不僅是兩家企業的聯姻,更是為中國智慧物流的未來,投下的一枚重量級砝碼。
政策與技術撬開千億市場缺口
過去十年,物流行業的智能化改造大多集中于“節點”效率提升。無人倉、分揀機器人、無人機配送……這些節點如同散落的明珠,雖璀璨卻未能串聯成鏈。物流的全鏈條——從出廠倉到干線運輸,再到城市配送和最后一公里——仍存在大量依賴人力、決策孤島、數據斷點的問題。
行業共識正在形成:物流的競爭,已從“單點技術”的競爭,演進為“端到端體系效率”的競爭。未來的智慧物流,需要一個能夠感知、決策、執行并不斷自我優化的“有機體”。

2025 年 2 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物流數據開放互聯試點通知明確提出,要通過打通 “信息孤島” 將社會物流成本顯著降低。這背后是緊迫的行業現實:中國物流成本占 GDP 比例仍達 14.4%,比歐美發達國家高出 2-3 個百分點,而汽車產業的物流成本占銷售額比例更是高達15%以上,遠超日本的5%。
技術突破正在加速填補效率鴻溝。隨著新能源車成本下探與智能輔助駕駛技術成熟,2025 年智慧物流車市場迎來爆發期。這類車輛能實現 24 小時不間斷運營,通過智能調度將路徑優化效率提升 30% 以上,人力成本降低 40%。京東物流的實踐更具說服力:其 2024 年營收達 1828 億元,依托超 5000 項專利技術(其中自動化專利占比 60%),已實現倉儲環節 90% 的自動化操作。業內預測,到 2030 年智慧物流車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年銷量達百萬輛級。
國家隊遇千億巨頭的優勢互補
這場合作的本質,是央企制造力與民企生態力的雙向賦能。
長安凱程:帶著“制造底蘊”與“央企資源”入場。
作為長安汽車集團旗下的商用車品牌,長安凱程是名副其實的“造車國家隊”。41年的制造經驗,意味著其對可靠性、成本控制和供應鏈管理有著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長安汽車升級為一級央企后,長安凱程獲得了更強大的資源背書和戰略定力。

京東物流:握著“場景富礦”與“數據寶庫”需求。
京東物流則代表著中國電商物流的頂端生態。它不缺場景——從亞洲一號的智能倉庫到城市配送站點,再到最后一公里的毛細血管網絡;它也不缺數據——每天數以億計的包裹流轉,沉淀下最真實的路徑、時效和成本數據。這些是打磨和驗證智慧物流車最寶貴的“試煉場”。
這種互補性遠超簡單買賣關系。正如京東物流在理想汽車合作中實現的 “電池包入廠零延遲”,長安的制造精度與京東的場景顆粒度結合,將產生 1+1>2 的效應。
重構 “車路云倉” 新范式
這場合作之所以引人矚目,在于它超越了尋常的商業合作,觸及了更宏觀的層面。
其一,是“能力互補”,更是“范式創新”。
傳統的車企與物流公司的合作,通常是“甲方提需求,乙方造車”的采購關系。而此次合作,從一開始就是共同定義產品、共享技術成果、共建運營生態。長安凱程強大的整車能力滿足深度定制需求;而京東物流的真實數據反饋,又能反向驅動長安凱程進行技術迭代和產品優化。這是一種正向循環的“飛輪效應”。
其二,瞄準的是“社會物流總成本”這個宏大目標。
一個常被引用的數據是:中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率約為14.4%,顯著高于發達國家。這中間每一個百分點的下降,都意味著巨大的社會財富節約。雙方的合作,正是要通過技術手段“擰干”物流環節中的水分。智慧物流車通過算法優化路徑,減少空駛和擁堵;預判性維保,降低停工風險……這些微觀效率的提升,最終將匯流成宏觀成本的下降。
其三,“國家隊”的入場,意味著戰略定力與長期主義。
智慧物流車的研發投入巨大,商業回報周期長。民營資本往往面臨短期盈利壓力。長安凱程作為“央企戰隊”的一員,能夠以更長期的視角進行戰略投入,耐得住技術孵化的寂寞。這與京東物流需要穩定、可靠、前瞻性運力保障的訴求不謀而合。這種結合,為高風險、長周期的硬科技創新提供了寶貴的“試驗田”和“避風港”。

人汽觀察:
長安凱程與京東物流的這次攜手,是一次“制造力”與“供應鏈”在時代浪潮下的同頻共振。
長安凱程不再滿足于只是一個“制造商”。它的目標,是升級為“智慧物流運力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者”。這意味著其商業模式將從一次性的車輛銷售,擴展為“車輛銷售 + 技術平臺輸出 + 數據服務與生態運營”的多元化收入結構。未來,它可能不僅向京東提供車輛,還可能向其他物流公司輸出基于此次合作驗證的“長安標準”智能駕駛套件或運營系統。
對于京東物流而言,這則是其構建“下一代物流基礎設施”的關鍵一步。當運力變得高度智能和可控,其整個供應鏈的彈性和反應速度將得到質的飛躍。這不僅是成本的降低,更是服務體驗和商業模式的革新。
在硬科技驅動的產業升級深水區,任何單打獨斗都難以穿透復雜的商業與技術壁壘。唯有打破邊界,讓懂制造的人與懂場景的人坐在一起,才能共同打造出真正經得起市場考驗的智慧物流新范式。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997
10-16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46
10-18
113
08-03
167
08-02
54
07-18
115
06-10
272
2024-04-15
449
2023-10-27
674
2023-10-26
571
2023-10-25
415
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