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后花園”失守,中國品牌如何重構東南亞汽車版圖
過去半個世紀,日系車在這里建立了近乎壟斷的地位。尤其是豐田,憑借其可靠耐用的產品特性和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在整個地區建立了深厚根基。泰國甚至被稱為"東方底特律",這里不僅是豐田最大的海外生產基地之一,也是其重要的出口樞紐。

當豐田汽車公布2025年8月全球銷量達84.5萬輛,同比增長2.2%的成績單時,表面數據似乎依然光鮮。
然而,細看區域分布,銷量增長主要靠的是北美與歐洲的需求支撐,但在亞洲市場卻出現分化。8月,豐田在印尼銷量同比下滑19.2%,泰國下降3.2%,在菲律賓和馬來西亞,類似的故事也在上演。

問題就在于,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整體銷量仍在上漲,這說明并不是需求疲軟導致豐田銷量下滑,而是市場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如今在曼谷街頭,電動車的車標越來越多地寫著“BYD”“ORA”“Neta”,而不再是“Toyota”。這種變化不僅發生在曼谷,也正在雅加達、馬尼拉和吉隆坡的街頭重復上演。

這是一次徹底的市場結構重塑——從以往的燃油霸權,轉向新能源主導,中國品牌成了這場能源遷徙的主角,而日系巨頭正在失去東南亞這個曾經最穩固的陣地。
關鍵是,現在的豐田,沒有任何迅速扭轉局面的有效辦法。
東南亞國家與中國有相似之處。消費層面上,老百姓對汽車的需求,是經濟實惠的代步工具。產業層面上,東南亞國家普遍沒有太深的傳統燃油車產業基礎,發展新能源沒有負擔,政府也愿意對新能源車的大力補貼和投入。

比如,泰國政府推出的電動車補貼政策,每輛電動車高達15萬泰銖的補貼。2025年上半年,泰國純電車型銷量達到5.4萬輛,同比激增61%,全年預計突破10萬臺,占新車銷售近20%。
2024年印尼純電銷量4.3萬輛,同比猛增151%,今年繼續加速。印尼政府計劃到2030年實現電動車產量占汽車總產量25%的目標。
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顯示,東南亞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電動車市場之一,年復合增長率超過50%。敏銳的中國汽車品牌嗅到了機會。

但和過去傳統汽車企業簡單出口或海外組裝不同,中國車企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戰略路徑,從一開始就致力于針對本土市場的全產業鏈布局。
比亞迪在泰國羅勇府的工廠已經投產,年產能達到15萬輛,這不僅是生產基地,更配備了完整的電池組裝線。長城汽車則在同一地區建設了智能化工廠,將其打造為輻射整個東盟地區的制造中心。

產品端,中國電動車企業在產品定位上展現出驚人的市場洞察力。在泰國,比亞迪針對熱帶氣候特點,強化了電池熱管理系統和空調性能;奇瑞汽車選擇通過雙品牌策略進入泰國市場,同時引入Omoda和Jaecoo兩個品牌,覆蓋不同細分市場。在印尼,五菱Air ev憑借小巧靈活的車身和實惠的價格,適應雅加達等大城市的交通環境。

更重要的,中國電動車企帶來的不僅是產品和工廠,更是完整的供應鏈生態。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電池制造商正在東南亞布局產能,確保核心零部件供應;華為、百度等科技公司提供智能網聯解決方案;星星充電、特來電等充電設施企業參與當地充電網絡建設。
從動力電池到電驅系統,從充電設備到智能網聯技術,中國企業在整個電動車價值鏈上都建立了強大競爭力。這種全產業鏈的協同優勢,是任何單一車企難以抗衡的。

面對市場變革,豐田并非毫無作為。
此前,豐田在泰國投資50億泰銖建設電動車生產線。問題在于,豐田的轉型節奏遠遠落后于市場變化。豐田長期以來堅持的混合動力技術路線,雖然仍有其獨特的優勢,但在完全電動化的市場趨勢面前,很難說服消費者接受。而豐田的純電產品目前與中國品牌相比,仍有代際的差距。

更根本的是,豐田的傳統組織架構和供應鏈體系難以適應電動時代的快速迭代需求。中國品牌能夠以6-12個月的周期推出新車型,而豐田的傳統研發周期通常需要3-4年。當中國企業將整條產業鏈復制到東南亞時,體現在推新速度上的差異,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是致命的。
以一家企業之力對抗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豐田不可能有勝算。
東南亞汽車市場的競爭正在進入新階段。從最初的產品競爭轉變為產業鏈競爭,而現在正進一步演變為生態系統競爭。豐田奪回失去的市場份額將比保持原有地位困難得多。(文/優視汽車 老炮 )
注:配圖來自網絡,權利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一并感謝!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視汽車的立場。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877
10-14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67
11-05
16
09-28
0
06-12
33
06-02
42
05-27
181
04-19
189
04-12
136
04-09
103
04-08
84
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