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海”到“譽全球” 一場剛剛開始的遠征

2025年9月,慕尼黑國際車展,一位德國工程師在試駕完某中國品牌的最新電動車型后,不禁感嘆:“這輛車,改變了我對中國技術和制造的認知。”這一幕,正在全球多個市場悄然發生,成為中國汽車出海的 “微觀注腳”。
宏觀數據則更直觀地印證著這一趨勢。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汽協)最新統計,2025年1-8月,中國汽車出口總量已達429.2萬輛,同比增長13.7%;其中新能源汽車表現尤為亮眼,出口153.2萬輛,同比激增87.3%,占汽車出口總量的比例從2024年全年的20%,躍升至2025年前8個月的35.7%——這不僅是數字的攀升,更是中國汽車出口“新能源化”的結構性突破。
自2023年起,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車出口國。中汽協副秘書長陳旭指出:“目前中國汽車產品已覆蓋全球200余個國家和地區,在33.7%的海外市場中,中國品牌滲透率超過5%。” 這意味著中國汽車走進了全球消費者的購車清單,完成了從“產品出海”到“市場覆蓋”的第一步跨越。

數字背后,中國汽車產業已構建起系統性創新優勢,這種優勢正通過國際合作加速釋放。在慕尼黑車展上,116家中國汽車及供應鏈企業組團參展,不再僅僅展示整車產品,而是秀出智能座艙、自動駕駛、車聯網等核心技術。歐洲車企與中國技術的融合成為本屆車展亮點:奧迪Q6L e-tron搭載華為乾崑智駕技術,寶馬新世代iX3的車載系統由中國伙伴聯合開發。這標志著中國汽車不再是“追隨者”,而是成為全球汽車產業創新的“參與者”。
然而,高歌猛進的背后,挑戰同樣嚴峻。中國汽車的全球化之路,遠非“賣車”那么簡單。
一是性價比依賴掣肘,品牌敘事不足。歐洲市場中國車整體均價低于本土品牌,消費者首想“性價比”而非“高端”;新興市場多滿足基礎代步,也難進中高端。更關鍵的是品牌敘事弱——多數品牌只羅列參數,缺乏情感連接與價值認同,更多靠價格戰壓縮利潤。
二是貿易保護加碼,地緣風險成常態。最近,墨西哥受美施壓,將中國汽車關稅從15%-20%提至50%,恐引發新興市場跟風。如今貿易保護與地緣干擾成“新常態”,車企需尋全球化“安全航道”。
三是供應鏈本土化難,需長期布局。海外建廠雖避關稅,但面臨本地人才缺、物流波動、文化協同難題,需實現研發、供應鏈、人才、文化 “四維本土化”,才能擺脫“外來者”標簽,建持久全球品牌。
此外,合規門檻抬高,被動應對易失勢。歐盟《新電池法》、碳關稅、數據安全法等趨嚴,需巨額投入與提前規劃,但不少車企仍被動應對,缺系統合規體系,易陷競爭劣勢......

如今的中國汽車全球化,已駛入一片更廣闊卻也更復雜的“深藍區”:過去,我們靠“規模速度”快速搶占市場份額;未來,卻需要靠“價值厚度”贏得全球消費者的認可。這份“厚度”,是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是品牌價值的情感共鳴,更是可持續發展的長期主義。中國汽車出海,考驗的早已不只是產品力,更是中國企業的全球視野、文化包容力與合規管理能力。
在這樣的關鍵節點,10月24-25日將于上海舉辦的“2025全球華人汽車精英聯合年會暨‘中國擁抱世界’汽車產業創新論壇”,無疑是一場“及時雨”。論壇以“中國車?譽全球”為核心主題,直指當前中國汽車出海的核心命題:如何從“賣得好”真正走向“叫得響”?
中國汽車的“譽全球”遠征,才剛剛拉開序幕。這場會議不只是對中國汽車出海成果的一次系統復盤,更是對下一階段全球化戰略的“前瞻謀劃”。在中國汽車從“中國的汽車”向“全球的汽車”轉型的今天,如何講好中國品牌故事、構建可持續的全球競爭力,或許能從這場論壇中找到關鍵答案。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2294
09-22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0
11-11
74
11-10
1569
11-09
1942
11-05
120
11-04
1785
11-03
2003
11-03
6.83萬
10-31
94
10-29
2270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