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車展,中國車企強勢攻勢與西方車企的危機形成鮮明對比!
2025 年慕尼黑車展,包括整車企業和零部件企業在內,中國有116家企業參加!慕尼黑車展最顯著的特征,是電動化的全面普及與新競爭格局的形成。已超越單純的新車展覽會范疇,展現出全球汽車行業面臨重大轉型的復雜性。盡管電動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但不同地區、不同企業的戰略卻反映出各自的現實困境,進而塑造出全新的競爭態勢。

簡言之,中國企業的優勢可總結為四點:完善的供應鏈與強大的生態系統、價格競爭力與產品多樣性的提升、技術創新與支持快速充電的高性能電動車、攻擊性的市場營銷策略。相比之下,西方及歐洲汽車行業的策略則聚焦于:通過保持設計獨特性追求高端化、強化小型普及型電動車布局、提升軟件與集成計算能力、在與中國的競爭中尋求合作機會。

盡管人們常說 “中國企業崛起迅速”,但事實上,2020 年前后市場局勢就已開始逆轉,而本次車展正是這一趨勢的集中體現。超過 116 家中國企業參展,展現出壓倒性的存在感。其中,在主展館 “慕尼黑會展中心” 設立展位的比亞迪(BYD),更是公布了具體規劃:到 2026 年將歐洲銷售網絡擴展至 2000 個,并在匈牙利和土耳其建設本土生產工廠。這一舉措彰顯了比亞迪跨越歐盟 27% 關稅壁壘、在歐洲市場實現 “本土生產 + 本土銷售” 的強烈決心。

值得關注的是,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AAM)在本次車展期間舉辦的 “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 上,正式宣布將加強兩國合作,強調德國工程技術與中國創新能力的協同效應。這一表態實則承認了 “若無中國的技術與資本,電動化轉型將舉步維艱” 的現實。但與此同時,歐盟通過對中國產電動車展開市場調查并征收關稅,明確表達了保護本土產業的態度 —— 歐洲正以一種 “合作與警惕并存” 的復雜姿態應對中國企業。

【行業轉型新動向:從 “全技術路線” 到 “差異化路線”?】
2025 年法蘭克福車展還揭示了一個重要趨勢:汽車行業正從內燃機時代向 “多動力總成時代” 轉型。當然,豐田、寶馬等企業早已堅持多動力總成戰略。盡管電動車已成為主流,但混合動力車(H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與內燃機車型仍將長期共存,并各自承擔相應市場角色。不過,這一趨勢也引發了環保組織更強烈的反對。
中國企業:從 “低價出口” 到 “掌控核心技術”
在本次車展上,參展的中國整車企業達 14 家,歐洲整車企業僅 10 家。中國企業通過集中發布新車與技術,采取了直接觸達歐洲消費者的策略。
比亞迪:作為全球最大電動車企業,比亞迪站在開拓歐洲市場的前沿,其匈牙利、土耳其工廠建設計劃及歐洲銷售網絡擴張規劃,吸引了最多關注;
小鵬汽車:憑借飛行汽車技術,持續鞏固在歐洲市場的地位;
零跑汽車:公布了針對歐洲市場的具體發展路線圖;
蔚來汽車:通過展示換電系統等差異化技術,主攻高端電動車市場;
上汽集團:借助名爵(MG)等品牌,已在歐洲市場建立較高知名度;
長城汽車:通過哈弗等多個品牌加強歐洲市場布局;
吉利汽車集團:旗下擁有沃爾沃、極星、smart 等品牌,正通過自有品牌擴大在歐洲的影響力;
東風汽車:與標致、雪鐵龍等品牌合作,探索歐洲市場進入路徑;
奇瑞汽車:宣布通過歐萌達(Omoda)等新品牌進軍歐洲。

中國企業的存在感不僅體現在整車領域,零部件及技術企業同樣表現突出 —— 約 100 家中國參展企業來自零部件與技術領域,且主要集中在電池、軟件、自動駕駛、車載娛樂等電動車及智能汽車的核心技術領域。
例如,寧德時代(CATL)與比亞迪展示了領先的電池技術;自動駕駛與軟件領域,商湯科技、地平線等軟件及 AI 解決方案企業參展,并與英偉達、高通等全球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進一步拓展合作空間;此外,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車載攝像頭等自動駕駛傳感器相關的多家零部件企業也悉數亮相。
從表面上看,中國通過本次車展傳遞出一個信號:其已超越 “低價電動車出口國” 的定位,展現出掌控未來出行市場核心技術與供應鏈的雄心。

【重塑市場格局:強勢的中國與掙扎的西方】
歐洲的內部矛盾:車企與環保組織的 “規則之爭”
若具體梳理 2025 年慕尼黑車展傳遞的關鍵信息,德國總理朔爾茨(Merz)的演講尤為重要。他在演講中分析了德國汽車工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強調 “德國必須主導電動化轉型”。朔爾茨反復強調汽車工業在德國經濟中的比重與重要性,同時指出,由于亞洲車企的快速崛起與全球貿易壁壘加劇,德國整車企業的競爭環境正愈發嚴峻。他進一步表示,德國不應被動適應汽車行業的變化,而應成為 “引領變化的國家”,并強調此次轉型將為德國整體工業帶來重大機遇。
同時,朔爾茨提到 “過度監管是削弱產業競爭力的嚴重風險因素”,并強調 “監管與創新之間的平衡至關重要”。他還透露,計劃在未來 4-6 周內召集德國整車企業、零部件企業等行業相關者舉行 “汽車工業峰會”,共同討論核心議題。
在全球汽車產業霸權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朔爾茨的演講被認為同時傳遞了德國 “成為電動化時代引領者” 的政治意愿與產業戰略,也直接反映出西方企業的危機感。

此外,圍繞歐盟 “2035 年起禁止銷售內燃機車型” 的政策,歐洲車企與環保組織的激烈爭論在本次車展期間進一步升級。車企以 “中國電動車攻勢猛烈”“生產成本高企” 為由,要求放寬監管;而歐洲電動車市場正處于低迷狀態,疊加美國關稅上調與中國電動車沖擊,處境艱難 —— 尤其是中國車企在價格競爭力上遠超歐洲企業,這讓車企更加強烈地主張 “歐盟嚴苛的 CO?排放法規不切實際”。
梅賽德斯 - 奔馳 CEO 奧拉?卡萊尼烏斯直言:“我們需要正視現實,否則將全速撞向墻壁。” 他呼吁廢除或放寬歐盟的 CO?排放計劃,并主張應允許混合動力、氫能等多元化技術路線。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主席希爾迪加德?穆勒也表示:“必須克服過度監管,確保靈活性與技術開放性。”
相反,歐洲運輸與環境組織(T&E)等環保團體則強烈反對放寬監管,認為歐盟的嚴苛法規恰恰推動了歐洲電動化轉型,有助于提升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沃爾沃、極星、三星、LG 新能源等 150 家企業還聯合向歐盟委員會主席致信,呼吁 “不要推遲或削弱 2035 年目標”,并警告稱 “放寬監管將損害產業競爭力,增加不確定性”。沃爾沃 CEO 哈坎?薩繆爾森(H?kan Samuelsson)預測,汽車行業的快速電動化將導致部分西方汽車品牌倒閉,他強調 “電動化轉型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無法適應這一變化的品牌終將被淘汰”。
薩繆爾森進一步分析指出,中國對電動化的強力推進正給西方車企帶來巨大壓力:“正如福特、通用、豐田、大眾曾是過去的主導者,新時代將出現 2-3 家極具實力的中國品牌,這將為現有品牌創造更嚴峻的競爭環境。”
不過,雷諾、特斯拉等部分車企則主張 “應保留 2035 年禁售令”,行業內部意見分歧明顯。

全球市場的復雜博弈
歐洲企業不僅要應對內部分歧,還需同時對抗中國的 “產能攻勢” 與美國的 “關稅及非關稅壁壘”。中國正憑借強大的資本與技術實力主導電動化轉型,重塑市場格局;歐洲則在 “與中國合作” 和 “對中國警惕” 之間搖擺;美國因政策不確定性正經歷市場增長陣痛。在這場混亂中,韓國企業正通過 “市場定制化戰略” 與 “技術創新”,在新競爭格局中尋找機遇。這一切的核心仍是 “市場”—— 競爭終究在市場中展開。正視現實、尋找替代方案,才是當下的首要任務。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58
09-21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82
10-18
275
10-06
40
09-07
105
09-04
86
08-22
2249
07-29
15
07-29
97
07-25
399
07-25
75
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