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優雅,雷克薩斯全新一代ES設計革新
自上海車展全球首秀以來,雷克薩斯全新一代ES就沒離開過爭議中心。最集中的聲音,全指向車身側面那條“看不懂”的線條。在北京車展看到的時候,說實話我也不太理解,直到這次體驗日我在戶外繞著實車轉了三圈,再聯想到雷克薩斯過往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設計,才真正摸清了這份革新背后的邏輯:它不是憑空冒險,而是這個品牌刻在骨子里的“激進傳承”。

紡錘形的進化
很多人說“沒了紡錘格柵,ES就沒了雷克薩斯的魂”,但其實雷克薩斯從來沒把“符號”當“靈魂”。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代LS就通過水晶大燈、流暢的車身線條以及低調的鍍鉻裝飾,打破過豪華車的固有印象,奠定了日式豪華的簡約美學基礎;2010年,LFA以極致的性能和激進的設計,打破了人們對雷克薩斯以往的固有印象,向世界展示了品牌挑戰極限的無限激情。


這次全新一代ES的“紡錘形車身”,本質上是同樣的思路。曾經那個極具辨識度的紡錘格柵不見了,但家族的設計精髓并沒有丟失,而是以一種更立體、更具動態感的方式呈現。全新的紡錘式車身造型,線條從引擎蓋自然延伸到保險杠拐角,這種設計不僅在視覺上讓車頭更加低矮,營造出貼地飛行的運動姿態,還在空氣動力學方面有著出色的表現。

這不是叛逆,是雷克薩斯對“家族基因”的理解:真正的傳承不是照搬符號,而是把核心設計語言,跟著技術和時代一起進化。
“流量線”不是亂畫
爭議最大的車身側面線條,有網友說是“蝦線”,還有網友說“像被門夾了一下”,但實車看完全不是那回事。


雷克薩斯的設計師想讓ES既優雅又動感,工程師又想讓ES的空氣動力學更優秀,怎么平衡?就是最終這個“流量線”的方案:車身從前輪開始往后收窄,將前輪的氣流快速引導至后方;同時后輪眉的前端也配合著往內收縮,以減少后輪的渦流;中間的“流量線”,就是把這兩個收窄的曲面連起來,它讓車身兼具了力量感與優雅的氣質,剛柔并濟。在不同的光線條件下,這條線所結合的面會呈現出不同的光影效果,為車身賦予了豐富的表情。

對比一下2018年的LC 500h,你會發現這種“用線條藏功能”的手法早有體現。LC沒人覺得奇怪,因為它是跑車,而全新一代ES作為豪華轎車敢用同樣的激進手法,才是真的打破了偏見。

東方美學是能摸到的舒適

豪華不一定意味著復雜,全新一代ES營造了簡潔、干凈且精致的車內空間。東方美學在新世代下有了新的演繹,是真能感受到的細節。儀表屏周圍融入麂皮裝飾和動態燈光效果;首創的竹層透光飾板工藝靈感來源于日本建筑中使用的板狀門窗隔扇——障子,飾板點亮后,像是外界環境的光線投入車內散發出的柔和面光,還有自然、淡雅、富有東方特質的獨特香氛;隱藏式響應按鍵,當你伸手去按按鍵,手指還沒碰到,圖標就亮了,燈光剛好照亮按鍵的輪廓。



這些細節,其實和LFA的聲浪調校是一個邏輯——LFA的聲浪不是單純的“吵”,是雅馬哈用聲學工程學把V10發動機的聲音調成了“能讓人放松的高頻”,而全新一代ES的內飾,則是用光影、氣味、觸感,把“豪華”調成了“像家里一樣舒服”。
愛點評
回顧雷克薩斯的設計史,從LFA到LC,再到今天的全新一代ES,它的“激進”從來都不是為了博眼球,而是為了“把一件事做到極致”。LFA花10年研發,是為了造一臺“能代表日本工業巔峰”的跑車;全新ES刪掉紡錘格柵、畫一條爭議線條,是為了在電氣化時代,重新定義“豪華轎車的優雅”。

全新一代ES或許沒有老款ES的穩重感,但多了一種“從容的銳氣”。我一開始覺得不習慣,但越看越覺得,這才是雷克薩斯該有的樣子——不迎合別人的審美,只堅持自己認為對的“優雅”。
爭議總會過去,但這種“敢于打破”的勇氣,才是全新一代ES最值得記住的設計語言。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11
09-18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802
11-11
1906
11-10
1714
11-10
67
11-10
1.77萬
11-08
191
11-03
132
11-02
146
11-02
106
11-02
135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