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暴跌超五成,奔馳豪華光環啞火
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近日剛甩出2025年上半年的成績單,這份成績單的數據,不僅利潤暴跌,而且銷量下滑,看完你可能得倒吸一口涼氣。
今年上半年,奔馳銷售收入為663.77億歐元,同比下滑8.6%。利潤端的表現則更為慘淡,稅前凈利潤暴跌40.7%至45.34億歐元,稅后凈利潤遭遇腰斬般的重挫,下滑55.8%至26.88億歐元。第二季度情況尤為嚴峻,稅后凈利潤同比暴跌68.7%,僅剩9.57億歐元。

而在銷量方面的數據,可以看到奔馳同樣處于下滑的勢頭。上半年,奔馳全球汽車總銷量為107.63萬輛,同比下降8%。曾被寄予厚望的純電動車型,銷量僅為8.73萬輛,同比下滑14%,降幅顯著大于整體水平。第二季度頹勢加劇,全球總銷量下滑9%至54.71萬輛,純電動車銷量銳減18%至4.19萬輛。
地域表現上,其全球最大市場亞洲上半年累計銷量38.90萬輛,下滑16%。最重要的單一市場中國上半年累計銷量29.32萬輛,下滑14%。尤其令人擔憂的是中國市場的加速下滑趨勢,二季度銷量同比暴跌19%至14.04萬輛。歐洲本土及北美市場同樣未能幸免,銷量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數據不會說謊,奔馳的轉型之路,比預想的艱難太多。其中,電動化戰略遭遇的挑戰遠比想象中嚴峻。當全球車企都在電動化道路上加速時,奔馳純電車型銷量14%的跌幅遠超其整體8%的下滑,這無疑是一記警鐘。過去依靠大幅終端優惠提振EQ系列銷量的策略,如今看來效果有限且不可持續。

為什么奔馳突然賣不動了?歸根到底,產品本身可能沒打到消費者的心坎上,是其最大的問題。在續航里程、智能化體驗、充電便利性等關鍵維度,奔馳的電動車型似乎尚未建立起與其傳統燃油車相匹敵的強大吸引力,更遑論超越新興的競爭對手。當消費者手握相似預算,面對體驗更佳、迭代更快、性價比突出的中國高端智能電動車時,奔馳三叉星徽在電動領域的光芒正在快速黯淡。高昂的研發與制造成本,疊加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帶來的壓力,正持續吞噬著奔馳的利潤空間。
奔馳在中國市場的失速,對其全球基本盤也構成較大的威脅。作為奔馳長期依賴的全球最大單一市場和利潤核心,中國上半年銷量下滑14%,二季度暴跌19%的斷崖式表現,無疑是財報中最刺眼的傷口。這種下滑絕非偶然或短暫波動,它深刻反映了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結構性變遷。本土高端品牌與新勢力車企集體崛起,憑借領先的電動化技術、高度定制化的智能座艙體驗、更貼近本土用戶需求的服務模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蠶食著傳統豪華車的市場份額。
奔馳過往依靠品牌光環就能輕松獲得溢價的時代,在中國市場正加速終結。更令人憂慮的是,奔馳似乎尚未找到有效應對這一變局的清晰策略。其在中國市場的電動化產品投放節奏、本土化研發深度、用戶運營模式創新等方面,步伐仍顯遲滯,未能有效阻止市場份額的流失。

傳統豪華品牌溢價的根基,正在全球范圍內遭遇系統性松動。奔馳利潤下滑的幅度遠超其收入和銷量的下滑程度,這絕非簡單的量減導致利減可以解釋。其背后揭示了一個更殘酷的現實,支撐傳統豪華車高額利潤的品牌溢價能力正在顯著削弱。無論是燃油車還是電動車領域,消費者都變得越來越精明和務實。他們不再愿意為單純的品牌標識支付過高溢價,轉而更加關注產品的實際價值、技術含量和綜合體驗。
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浪潮的沖擊下,奔馳引以為傲的品牌力所營造的舒適圈,正在迅速縮小。同時,為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尤其是電動車領域的價格戰,奔馳不得不進行更多的終端讓利,這直接擠壓了原本豐厚的利潤空間。成本高企與收入、利潤銳減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構成了巨大的財務壓力。
展望未來,奔馳的轉型之路注定崎嶇。能否在電動化核心技術上實現突破性進展,打造出真正具有顛覆性體驗的產品,將決定其能否重獲市場青睞。在中國市場,如何加速本土化進程,深刻理解并滿足快速迭代的用戶需求,構建全新的競爭力,將是關乎其全球地位的關鍵戰役。對傳統運營模式和成本結構的徹底革新,也迫在眉睫。
汽車網評:奔馳的困境是傳統豪華車巨頭在智能電動時代轉型遲緩的縮影。其品牌光環正被快速稀釋,根源在于未能及時推出真正有競爭力的電動產品并適應中國等關鍵市場的劇變。若無法在核心技術突破和本土化深度上實現質變,僅靠歷史榮光將難以阻擋市場份額與利潤的持續滑坡。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90
08-01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483
08-21
74
07-06
53
07-01
1079
2023-01-10
1277
2022-05-28
596
2022-05-26
2652
2021-06-24
2060
2021-05-14
5179
2020-11-19
4208
20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