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競速中,上汽大眾為何死磕品質可靠?
一輛車的價值,從來不止于交付時的光鮮。當車主駛過十年光陰、碾過二十萬公里路程,方向盤是否依然沉穩、剎車是否始終可靠......這些藏在時光里的答案,才是對“好車”最嚴苛的注解。

可如今的汽車行業,似乎更熱衷于談論另一種“時間”:一款新車從概念到上市的周期有多短,一次系統升級能帶來多少新功能。當熱潮退去,這些倉促登場的產品,真能成為用戶經得起歲月考驗的伙伴嗎?

正是帶著這樣的思考,上汽大眾在新一期“品質開放日”系列活動中選擇了一條不同的敘事路徑,沒有聚焦新車的炫酷功能,而是推開了試驗室的大門——在這里,車門要經歷10萬次開合測試,車身在-50℃至120℃的極端環境中循環“歷練”,每一個零部件都要通過近乎偏執的驗證關卡。這種對“耐用”與“安全”的執著,不僅是對行業浮躁的一次校準,更藏著對“長久陪伴”的理解:真正的競爭力,從來不是比誰跑得更快,而是比誰能跑得更久、更穩。
當整個行業都在比“快”,為什么還要講“品質”?
從2021年到2025年,中國汽車行業的主旋律都可以用一個字概括——“快”。從電動化轉型的競賽,到輔助駕駛的功能堆疊,再到車機座艙的軟硬一體,一切都在提速。過去一款新車從立項到上市大概需要4年,如今不少新勢力品牌已將節奏壓縮到18個月,甚至更短。高頻上新、快速驗證、OTA不停更新……這些看似已成為新“標準”。

但節奏加快背后,市場的另一面也正在顯現。一些新車型上市即遭遇“通病”,不少消費者在論壇和社群中自嘲“首批車主就是測試員”;“三電系統出問題”、“車機死機”、“高速漏風”等問題高頻出現。人們開始意識到,汽車不是手機,不能簡單“上個新功能,同時補個Bug”,它是一個大規模制造、長期使用、涉及安全的工程產品。特別是在中國這樣地形復雜、氣候多變、用戶訴求多元的市場里,車輛品質的穩定與可靠,遠比新功能的炫酷更具底層價值。
消費者的價值觀也在變。幾年前他們會為大屏和高階輔助駕駛“買單”,如今他們會問一句:“你這套東西,用得久嗎?”從短期體驗向長期陪伴的轉變,意味著“看得見的功能”不再是唯一賣點,“看不見的質量”正在重新成為購車決策的重點。
因此,當上汽大眾將話題重新拉回到“品質”上時,它既不是逆勢而行,也不是固守傳統,而是在以一種強體系能力為支撐的方式,對當前市場過度傾向“快節奏”的一次有力回應。
從測試細節到驗證體系,上汽大眾展示的是“可被驗證的品質觀”

這次品質開放日活動沒有鋪天蓋地的流量詞匯,但呈現的每一項內容都很“硬核”。車輛在試驗室中承受著120℃高溫與-50℃低溫的極限考驗,車門反復開合10萬次,模擬30年使用頻率;整車在暴雨級別幾十倍的水壓下進行密封性測試;聲學試驗室里,車輛在接近“無聲”的環境中測試細微噪音;電磁兼容測試中,從每一個零部件開始,就遵循“每件必測,合格上車”的原則。
這些看似枯燥的測試項目,其實透露出幾個非常關鍵的信息:
第一,標準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在行業普遍采用3萬-5萬公里耐久測試時,上汽大眾將其提升至10萬公里,并要求必須穿越兩次寒冬、一次酷暑,測試周期拉長至18個月以上,等效用戶使用里程超30萬公里。這是對穩定性極其嚴格的挑戰。

第二,極限工況模擬并非“象征性”。以雨淋密封性試驗為例,不僅模擬日常降雨、高速穿水、洗車等22種工況,還疊加了傾斜姿態、負壓、動態變化等極端場景。這種測試方式并不為“通過”而設置,而是以“讓缺陷暴露”為目標,強調提前發現問題、提前處理問題。
第三,從試驗走向體系,驗證不是局部行為,而是鏈條閉環。從前期開發階段的產品定義、總布置,到批量開發中的結構設計與虛擬樣車,再到批量準備階段的零部件與整車認證,開發流程中的每一個節點都設有嚴格的質量控制閥,確保每一次決策都有依據,每一環都能被追溯。

在一系列嚴苛標準背后,其實更重要的是那套支撐這些標準落地的能力。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陶海龍提到:“定義一款車能否進入市場,上汽大眾有‘一桿秤’。這桿秤背后的信心,來自于穩定的試驗資源和完備的開發與驗證體系。每一個結論,都是通過大量的試驗驗證,并結合市場需求,不斷更新試驗標準而得出的。”
這不是拍板定案的主觀判斷,也不是走流程的象征測試,而是典型的德系工程邏輯:一切源于驗證、一切基于數據、一切追求可復現與可交付。
品質,是上汽大眾始終無法放棄的核心錨點
對于一家已有40余年歷史、在中國市場擁有超過2800萬用戶的合資車企來說,品質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品牌信譽的根基,是用戶之所以“信任你”的理由。

為什么必須堅持品質?因為這不僅是德系造車理念的延續,更是品牌在產業轉型中的信任錨點。今天的市場更加多元、復雜,技術更新更快,用戶更理性。但真正能夠穿越周期的,從來都不是潮流,而是能被驗證、能被使用、能被信賴的工程產品。
在陶海龍看來:“汽車工業有兩大特點:一是大批量生產;二是涉及生命安全。既是大批量,又與客戶個人的生命相關的產品,(因此)質量要放在重要的地位,需要有一整套質量保證。對上汽大眾來說,安全是我們的底線,也是我們的法寶和DNA。”
說到底,這種對品質的執念并非出于保守,而是認知的不同層級。上汽大眾所理解的“品質”,不是交付那一刻的狀態,而是車輛“全生命周期”的可靠表現。從樣車驗證,到量產交付,再到售后追蹤,每一輛車從設計圖紙到用戶用車體驗都被置于長周期、系統化的質量控制中。

更重要的是,在市場節奏加快的當下,上汽大眾并沒有“以慢對快”,而是探索出一條“既快又穩”的路徑。通過流程重構,將原本串行的開發鏈條轉變為并聯模式。例如,在造型設計尚未完全定稿時,后續環節便可提前獲取數據,同步啟動光順設計與結構設計,打通信息壁壘,壓縮前期周期。
同時,借助數字化仿真與虛擬測試技術,工程團隊能夠在實車試驗之前多輪迭代,提前識別潛在風險,提升開發效率與驗證精度。配合資源的擴容、中德“接力式”協同等機制,也為產品驗證提速提供了支撐。
以ID.4 X為例,其車輪支架原本左右兩側共需測試16個零件,過去只能在一個臺架上依次完成,整個周期長達10周。而現在,通過兩個臺架同時運行,每臺并行測試8個零件,將驗證周期縮短至5周,實現“以空間換時間”的倍增效應。歸根結底,這種“提速不減質”的能力,并不是通過削減環節獲得的,而是靠體系升級與經驗積累堆出來的效率紅利,是一個擁有深厚工程積淀的車企才具備的成熟能力。

結語:在汽車進入全面智能化時代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那個無法量化但極為重要的問題:這臺車,能陪我多久?會不會出問題?關鍵時刻靠不靠譜?回答這個問題的,不是參數表上的數字,也不是發布會上的PPT,而是一間間試驗室、一項項驗證數據、一次次對“不確定性”的提前防御。
上汽大眾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重新強調“品質”這件事,不只是對外的一次企業形象展示或品牌敘事,更是對內的一次自我確認。他們用一整套可驗證、可追溯、可復現的驗證體系告訴用戶:我們說“可靠”,是有底氣的;我們講“安全”,不是承諾,而是底線。
未來的汽車行業,也許會更快、更卷、更變幻莫測。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暫時走得快,不一定一直走得穩而遠。只有那些愿意為品質多投入一步、多堅持一輪、多驗證一次的品牌,才能在喧囂之后,成為用戶真正愿意托付的出行伙伴。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2.94萬
07-31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45
10-13
4.27萬
07-23
4.70萬
07-23
3.57萬
07-21
222
06-25
93
06-23
44
06-16
49
05-20
64
05-19
70
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