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叫板大電池:車重猛于虎,蔚來押注換電破局
合肥新橋工廠車間燈光下,李斌手持話筒面對近百位企業家,語出驚人:“手機續航幾天很簡單——把電池做成板磚就行。但汽車能這么干嗎?”他身后的ET7車身線條流暢,卻暗藏行業最尖銳的矛盾:當全行業癡迷用超大電池破解續航焦慮時,重量正成為新的“沉默殺手”。

李斌直言:“現在行業推大電池,續航方面肯定有收益,但越重的車,安全挑戰越大,對馬路的破壞也越大。”他特意點明全球通行規則——多國稅收政策早已按車重分級,這是對公共資源損耗的量化警示。車重每增加100公斤,剎車距離可能延長2-3米,一次避讓不及便是生死之隔。當新能源車重普遍突破2.5噸,碰撞動能呈幾何級攀升,道路護欄、橋墩等基礎設施的損耗成本終將由社會共同承擔。
去年那場轟動行業的直播仍歷歷在目:搭載150度電池的ET7穿越三條高速公路,續航突破1000公里。當眾人歡呼時,李斌卻清醒定調——150度電池象征意義大于實用價值。這塊重達575公斤的“巨無霸”成本堪比一輛ET5轎車,而它揭示的深層悖論更值得深思:為增加200公里續航塞進額外半噸重量,導致車輛需要更強制動、更固車架,陷入“增重-補強-再增重”的循環怪圈。

真正的破局點不在“更大”而在“更巧”。李斌強調“全生命周期成本”時,手指悄然劃過換電站的輪廓。蔚來布局的換電網絡正構成精妙解法:車主無需背負整塊大電池日常通勤,長途出行時臨時升級電池包,既控制車重又滿足彈性需求。這種“肌肉不在身上而在健身房”的思路,讓電池重量轉化為社會共享的基礎設施成本。與此同時,蔚來電池包采用“只冒煙、不著火”的固液混合電芯,通過云端監測20余萬輛車的電池狀態,自召回后保持電池安全事故零紀錄。
行業對電池容量的盲目崇拜,恰似功能機時代比拼待機時長。當智能手機轉向快充與能耗優化,電動車也需跨過“堆電池”的初級階段。正如李斌所言:“電池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合適越好”。在輕量化材料、900V高壓平臺、換電體系的多維革新下,續航焦慮的解法正從“體力活”升級為“技術活”。

互動話題:電動車續航焦慮,該靠堆電池還是換思路?
支持大電池派:跨省出行說走就走,多200公里續航少一份焦慮!
技術革新派:快充10分鐘續航400公里,誰還背著半噸電池跑?
中庸務實派:城市用小電池減重降耗,長途換電升級,我全都要!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46
07-07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75
10-24
80
08-30
110
08-26
1662
08-26
151
08-20
99
08-20
115
08-02
2866
07-24
2849
07-14
128
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