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牛仔不走尋常路,用改裝文化撬動年輕市場。
傳統汽車行業長期遵循“工程師主導”的研發模式,用戶往往處于產業鏈末端。但吉利牛仔的“時光限量版”量產計劃,徹底打破了這一慣性——用戶設計的改裝方案被直接轉化為官方產品。這種“逆向開發”模式背后,是車企對年輕消費群體話語權的重新認知。
5月24日,“吉利汽車X時尚傳媒集團 吉利牛仔改裝玩車節”在北京檀谷·慢閃公園拉開帷幕,全網征集出10款呼聲最高的吉利牛仔個性改裝車型,有野性十足的敞篷風格、精致典雅的復古風格、自然隨性的露營風格、粗獷硬朗的硬派風格,打造了一場夠瘋、夠野、夠態度的狂歡派對。

吉利牛仔精準捕捉了這一趨勢:通過小紅書“越改越野”話題征集,累計收獲2.3億次曝光,用戶上傳的敞篷越野、復古郵差、硬核機甲等方案,本質上是對“個性化出行”的具象化表達。吉利的這一波操作真是在模式上大大的創新,對用戶參與的三階層滲透。
初級共創:通過UGC(用戶生成內容)收集創意,降低設計門檻;
深度綁定:將高人氣方案(如“時光旅者”)量產,形成“你的設計成為現實”的情感聯結;
生態閉環:成立改裝俱樂部,將臨時性活動升級為持續性社群運營。這種分層遞進的策略,使吉利牛仔從單一產品進化為“文化符號”,而用戶則從消費者轉變為品牌共建者。
相比之下,部分合資品牌雖推出定制化服務,但僅限顏色、內飾等有限選項;新勢力車企雖強調用戶運營,卻多聚焦于軟件功能迭代。吉利牛仔的突破在于:將改裝——這一曾被邊緣化的“后市場行為”——前置到產品定義環節,形成差異化競爭力。

如果說量產改裝車是吉利的“產品武器”,那么改裝俱樂部則是其“文化陣地”。這一組織的成立,標志著車企從“賣車”向“經營生活方式”的戰略躍遷。下面我們分析一下:
社群運營的“雙螺旋結構”
線上裂變:依托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以#輕越野改裝挑戰賽#等話題激發創作,形成“內容-流量-轉化”的正向循環。數據顯示,改裝節期間相關短視頻播放量超5億次,用戶自發制作的改裝教程、越野vlog成為免費傳播素材。
線下沉淀:通過玩車節、改裝沙龍等活動,將虛擬互動轉化為實體關系鏈。北京檀谷活動現場,60%參與者為“帶圈入組”(攜帶朋友加入社群),印證了興趣社群的強擴散性。

從“用戶”到“合伙人”的角色升級吉利改裝俱樂部并非簡單的車友會,而是一個開放的價值交換平臺:
技術共享:邀請專業改裝師開展培訓,解決用戶“想改不敢改”的痛點;
資源整合:與戶外品牌、露營機構跨界合作,拓展“車+X”場景(如車頂帳篷聯名款);
商業反哺:計劃推出改裝件電商平臺,讓用戶既能購買官方套件,也可出售原創設計。這種模式與日本“痛車文化”社群異曲同工——后者通過年度展會、版權合作等方式,年產值已超百億日元。
盡管社群經濟潛力巨大,但改裝行業長期面臨政策模糊地帶。例如,國內對車身顏色、輪轂尺寸等有嚴格限制,用戶DIY方案中約30%存在合規風險。吉利通過官方量產車“合規化改造”,既規避法律問題,又為用戶提供“合法個性化”的出口,這一平衡術將成為長期運營的關鍵。

接下來我們聊聊燃油車的“文化反攻”在新能源內卷中尋找藍海
當多數車企扎堆純電賽道時,吉利牛仔反其道而行,以“8萬級燃油輕越野SUV”的定位開辟新戰場。這背后是對市場需求的精準切割。
大數據顯示,牛仔車主中,25-30歲人群占比過半,他們普遍認同以下價值觀:
拒絕“電動綁架”:抵觸充電排隊、續航縮水等體驗痛點;
追求“低成本探索”:預算有限但渴望詩與遠方,輕越野場景(城郊露營、非鋪裝路面)滿足其需求;
鄙視“同質化設計”:對新能源車的“流線型全家桶”審美疲勞,方盒子造型+雙色車身成為情感觸點。
吉利牛仔并未因燃油身份放棄科技配置:全系標配14.6英寸中控屏、Flyme Auto智能座艙、540°全景影像,其智能化水平與同價位新能源車持平。這種“油電同智”策略,打破了“燃油車=落后”的刻板印象,吸引了一批“技術保守派”年輕用戶。

當年輕人不再滿足于“擁有一輛車”,而是追求“創造一輛車”時,汽車產業的游戲規則已然改變。吉利牛仔的實踐證明:燃油車并非“夕陽產業”,通過用戶共創和社群運營,傳統品類完全可以煥發新生命力。
這場實驗的更深遠意義在于,它重新定義了車企與用戶的關系——從單向的“生產-消費”鏈條,轉向雙向的“共創-共生”。正如管理學大師普拉哈拉德所言:“未來競爭的核心,在于企業與用戶共同創造價值的能力。”對于中國汽車行業而言,這或許才是真正的“換道超車”。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37
05-26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2828
07-22
1102
06-24
100
06-19
74
06-13
197
05-29
823
05-26
1468
05-26
79
05-26
375
05-25
66
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