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薩斯欲成特斯拉,“遲到者”終有懲罰
2月18日,雷克薩斯(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的成立,被外界視為這個日系豪華品牌在中國市場“全面電氣化”的里程碑。然而,注冊資本1071億日元(約51.3億元人民幣)的巨額投入、2027年投產的時間表,以及“劃時代生產技術”的承諾,在銷量持續下滑、新能源轉型滯后的現實面前,更像是一場遲到的賭注。面對中國本土新勢力的崛起和特斯拉的垂直整合優勢,雷克薩斯的轉型路徑已顯露出難以彌合的斷層。
轉型遲緩,從“黃金時代”到“油改電”困局
雷克薩斯曾以“進口+高保值率”的標簽在中國豪華車市場獨樹一幟,但這一優勢在新能源浪潮下迅速瓦解。2022年,其全球銷量同比下滑18%,中國市場跌幅達22%,主力車型ES、RX銷量腰斬;2023年上半年,雷克薩斯在華銷量繼續下滑18.5%,成為豪華車市場中唯一逆勢下跌的品牌。

其核心問題在于新能源產品的嚴重缺位,截至2025年,雷克薩斯在售新能源車型僅有基于燃油平臺改造的UX EV和NX PHEV,前者2022年銷量僅2279輛,后者幾乎可忽略不計。而在2023年推出的首款純電平臺車型RZ,起售價36.99萬元,但續航、智能化水平均落后于同價位的蔚來ET5、極氪001,市場反響冷淡。
這種“油改電”策略暴露了雷克薩斯對電動化的保守態度,即便其電氣化車型銷量占比達36%,但主要依賴混動車型,純電產品幾乎未形成有效競爭力。
市場擠壓:供應鏈桎梏與中國品牌圍剿
雷克薩斯的銷量下滑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體系能力的全面落后,作為唯一未國產化的主流豪華品牌,其生產高度依賴日本本土供應鏈。2022年因芯片短缺和疫情導致的工廠停產,直接造成中國市場“無車可賣”。即使成立上海新能源公司,2027年投產的時間表也意味著至少兩年空窗期,難以緩解當下困局。

在雷克薩斯等待的時期,國產品牌也在悄然出手。2023年1月,蔚來銷量首次超越雷克薩斯,理想、極氪等品牌則通過智能座艙、超充網絡和用戶社區運營,搶占30萬-50萬元市場。相比之下,雷克薩斯的“工匠精神”敘事在電動化時代顯得蒼白。當消費者更關注續航、智駕和補能效率時,其傳統優勢已無法轉化為市場話語權。
固態電池賭注:技術救贖還是空中樓閣?
雷克薩斯將翻盤希望寄托于豐田的固態電池技術:計劃2027年量產續航1000公里、充電10分鐘的新車型。然而,這一戰略同樣存在風險。到2027年,中國新能源滲透率只會到達一個新的高峰,特斯拉、寧德時代等企業同樣在加速固態電池研發,雷克薩斯的先發優勢可能被稀釋。

豐田雖宣稱技術突破,但固態電池的良品率、生產成本尚未經過大規模驗證,若無法實現成本控制,高價策略將再次削弱競爭力。即便技術落地,雷克薩斯仍需重建消費者對其“科技品牌”的認知,而蔚來、小米等已通過更新更好的產品和生態服務完成了用戶心智占領。
想要成為第二家特斯拉,為何難以復制成功?
特斯拉的成功源于“垂直整合+迭代速度”的顛覆性模式,而雷克薩斯的轉型則暴露了傳統車企的結構性困境。豐田的決策鏈條冗長,從技術研發到市場投放需經歷多層審批,而特斯拉可通過OTA快速迭代功能,甚至重新定義產品價值。

此外,特斯拉的超充網絡、能源業務構成閉環,而雷克薩斯仍依賴4S店體系,在用戶運營、補能基建上缺乏布局。特斯拉通過Model 3/Y實現規模化,同時以Cybertruck、Cybercab維持高端形象;雷克薩斯在現在卻為了生存只能瘋狂降價,損害了豪華調性,陷入“以價換量”的惡性循環。
汽車網評: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生死時速,雷克薩斯薩斯的處境就是這樣。為什么本文提及的案例許多都來自幾年前,正是因為雷克薩斯近幾年的動作乏善可陳。當電動化從“趨勢”變為“生存法則”,任何技術崇拜或品牌遺產都無法抵擋市場規律的碾壓。
成立上海新能源公司的舉措,雖展現了轉型決心,但2027年的時間表、固態電池的未知數,以及本土化能力的缺失,都讓這場豪賭充滿不確定性。在“快魚吃慢魚”的新能源賽道上,雷克薩斯或許能憑借豐田的技術儲備存活,但注定無法成為下一個特斯拉,后者早已將競爭維度從“造車”升格為“定義未來”。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261
02-21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277
05-27
572
2024-12-30
4898
2024-08-15
6314
2024-08-13
7096
2024-06-26
9592
2024-02-21
5457
2024-02-19
5606
2024-02-10
4101
2024-02-09
826
202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