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了!威馬隕落一地雞毛
前不久,一樁新能源汽車底盤技術秘密侵權案進入了大眾視野,該案被稱為新能源汽車技術秘密第一大案,此案戰線之長、索賠金額之巨都是引人注目的焦點。
歷時六年,吉利訴威馬侵犯汽車底盤秘密案迎來終審落槌。最高人民法院裁定威馬非法獲取并使用了吉利有關電動汽車底盤的全部技術秘密,最終判決威馬賠償吉利汽車6.4億元。這一金額創下了中國知識產權侵權訴訟判賠數額的歷史新高,這場官司也成了壓死威馬的最后一根稻草。威馬汽車這顆行業新星為何如流星般只閃耀片刻呢?這還得從威馬的發展歷程說起。

威馬汽車自2015年成立,便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憑借其創始人沈暉在汽車行業的深厚背景以及極快的“研發速度”,威馬成為了首個交付量產產品的新勢力車企。獲得了不少消費者信賴,迅速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跟當時的“蔚小理”并稱“新勢力F4”。在新勢力其他品牌都卷向高端車型時,威馬首款量產車EX5價格就很平價,走親民路線。

威馬EX5上市后,一度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連續數月位列造車新勢力單一車型銷量榜首。就在這時候,威馬卻換了電池供應商,由原來寧德時代一家,變成了寧德加一眾小供應商,電池質量一路下滑。2020年到2021年,威馬至少發生了10起自燃事故,物理意義上火了。
在事故發生以后,威馬也沒想著徹底解決問題,而是另辟蹊徑,為了不讓更多車輛發生自燃,直接選擇“幫助”車主鎖電。實際上就是暗地里降低了電池電壓,這樣處理之后,車輛續航直接砍半,也從源頭掐斷了電池自燃概率。當時這事兒還一度上了廣州315晚會,但是最后也鬧了個不了了之。就這樣,隨著自身存在的問題顯現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威馬汽車逐漸失去了先發優勢。銷量增長乏力,甚至出現了負增長,但這還不是威馬的致命傷。

在創業早期威馬的自建工廠,既是威馬進軍造車的敲門磚,又是威馬失敗的絆馬索。彼時“蔚小理”都選擇用代工的方式造車,但沈總一再堅持自建工廠。但是開局就是重資產的打法,只適用于傳統車廠,并不適用技術積累不足的造車新勢力。威馬兩個工廠只建起來就花了近一半的資金,又買了相關生產資質,直接導致威馬無法持續投入研發。2019年至2021年,威馬汽車研發開支分別為8.93億元,9.92億元和9.81億元,分別約占同期總收入的50.7%、37.1%及20.7%。三年研發開支合計28.66億元,和“蔚小理”差的不是一點半點,沒研發也就沒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平庸是威馬的關鍵詞,說的就是他連自己的核心優勢都找不出來,這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企業定位上,蔚小理都有自己的關鍵詞。蔚來汽車依靠貼心的服務增強了用戶黏性,小鵬汽車給自己打上了智能研發的標簽,理想汽車則是主打冰箱大彩電,開辟出屬于理想的市場。相比之下,威馬汽車品牌定位并不明確,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個性化標簽,就連造型都是平庸的。
之前,威馬汽車的創始人沈暉被曝出已經逃往海外,開始新生活。前不久,沈暉通過相關媒體針對車主問題回應稱:”自己一直在美國、歐洲、中東、東南亞等地奔波,尋找合作機會引入新投資人,威馬絕不會躺平,更不會存在公司創始人跑路海外的情況。”

自從威馬汽車陷入經營危機后,車主們面臨著“一地雞毛”的問題。不少車主向汽車門網投訴稱,最讓他們感到困擾的,是到4S店維修發現缺乏零部件,出現故障后不能得到及時修理,汽車后續保養成為難題等。一位威馬EX5車主說,“去年,我這輛車的大燈被撞裂了,去4S店維修遲遲調不到配件,最后只能將就著用。從此我開車上路相當小心,生怕再被撞壞了,到時只能望車興嘆。”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數據顯示,從2019年到2022年,威馬年銷量分別為1.68萬輛、2.25萬輛、4.41萬輛和2.94萬輛,合計11.28萬輛。這意味著,有超11萬名車主,正面臨著質保難、維修貴、保養難的困境。他們該怎么解決自己的用車問題?“危馬”該怎么辦?
總體來看,威馬汽車的發展歷程起伏伏伏,歸根到底步子邁得太大,戰線拉的太長,還沒有新勢力該有的特點和內涵。威馬汽車的故事仿佛在說,在新能源汽車的賽道上,隱藏著殘酷的淘汰賽。威馬已經落幕,誰能一路凱歌?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205
2024-09-16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19
11-05
36
09-11
48
06-20
336
03-10
839
2023-10-20
1361
2023-10-16
1860
2023-10-14
580
2023-09-16
1387
2022-12-28
5.49萬
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