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拿補貼一邊排放造假 江淮被罰1.7億
排放造假,這是一個因大眾“排放門”而從2015年開始被全球汽車行業所關注的現象。
當年大眾汽車這個小機靈鬼,把銷售的一部分柴油車安裝了專門應對尾氣排放檢查的失效裝置,可以智能識別檢測狀態,使該汽車在車檢時能夠順利通過檢查。但是在正常駕駛時,這些汽車排放的污染物嚴重超標,有數據顯示最大污染甚至達到了美國法定標準的四十倍,最終他們被開出了數百億歐元的大罰單。
時至今日,大眾的罰單都還沒有交完,這也導致不管拿多少個銷量TOP 1,大眾每個季度、每個年度的財報上都因巨額罰款而顯得沒那么好看。
本以為遠在大洋彼岸的“排放門”離我們很遠,本以為這件事能夠給全球范圍內的車企一次警醒,沒想到江淮汽車在前兩天也鬧了同樣一出。
7月6日晚間,江淮汽車發布了一份關于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的公告,公告中表示,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收到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出具的《行政處罰決定書》,罰沒款共計170361436.54元。
具體原因是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于2018年4月9日對江淮汽車生產銷售車型進行了新車環保一致性抽檢,檢驗報告顯示 ,三輛新車檢測結果中的車載診斷系統(簡稱OBD系統)功能性檢測不符合《車用壓燃式 、氣體燃料點燃式發動機與汽車車載診斷(OBD)系統技術要 求》(HJ437- 2008)標準要求。
而據媒體披露,被查驗車型為江淮帥鈴H330單排廂式輕卡。江淮公告解釋稱,此次抽查的車輛為京五排放標準(第1階段)的載貨汽車產品,只在北京銷售,該款產品共計765臺,隨著2018年9月1日北京實施京五排放標準(第2階段),該款產品已經停產,而本次罰沒款將計入2019年公司損益。
據江淮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500萬元左右,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14400萬元左右,同比減少69%,而此次1.7億的罰單已接近江淮一季度凈利潤的三倍,這對于原本就靠著新能源補貼勉強度日的江淮而言,無疑稱得上是雪上加霜。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這已經不是江淮的第一次造假。
據公開報道,早在2014年,在部分地區率先實施國四排放標準之時,江淮重卡就被央視《焦點訪談》曝光,其通過修改車輛合格證上發動機的型號和編碼,以國三冒充國四。當時江淮汽車方面表示,該行為是經銷商所為,將嚴格管理銷售渠道。但《焦點訪談》調查指出,這種排放造假沒有廠商的配合是做不成的。
雖然此次江淮在公告中明確表示,該批次車型已經停產,但是排放不達標的僅僅是這一批車型嗎?是否應該對所有批次的車型都進行抽查?究竟是否還有其他排放不達標車型“蒙混過關”?除了繳納罰款之外,相關的責任人是否應該被追責?作為消費者,我們對江淮的疑慮并不能隨著一紙罰單而塵埃落定。
畢竟在國外,政府對于車企的弄虛作假都是給予最大程度的懲治,不僅僅是罰款,企業的經營者也會遭到辭退。在大眾的尾氣門丑聞中,不僅遭到了德國政府在內的各國政府數百億的巨額罰款,而且大眾集團三位CEO接連下課,大眾集團諸多高管的辦公室、住宅都遭到了檢方的調查。為什么大眾尾氣丑聞會遭到如此的重視,就在于民眾對于弄虛作假這種惡行的零容忍態度。
新能源、乙醇、燃料電池……如今 “環保”已經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而江淮作為全國最早在開始在新能源市場布局的車企之一,卻在排放上弄虛作假,看上去真是一出讓人啼笑皆非的黑色幽默。“信賴”是一個品牌與消費者之間最基本的紐帶,或許江淮此次品牌信譽度的丟失,相比罰單而言是更大的損失。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625
2019-07-08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9907
2020-04-22
1532
2019-08-09
1678
2019-07-24
2127
2019-07-18
1894
2019-07-15
2144
2019-07-15
1407
2019-07-12
1816
2019-07-12
3985
2019-07-09
1238
201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