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對王牌”,買自主還是買合資?丨長安逸達VS上汽大眾朗逸
10萬級家轎是自汽車行業內卷以來,消費者受益最大的市場。中國汽車品牌供應鏈體系的進步,使配置和設計在短時間內得到大幅提升,同時車型銷量的持續增長也進一步降低了制造成本,讓整車的性價比優勢越發明顯。反觀傳統的合資車企,車型更新迭代慢,沒有抓住中國用戶的實際需求,高科技智能化配置普遍偏低,最終只能靠降價和品牌信仰留住用戶。
如今想擁有一輛緊湊級精品轎車,選擇國產品牌甚至都不到10萬元,如果是合資品牌,往往要去到14萬-15萬元,對于10萬級家轎用戶來說,這40%-50%的車價差,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下面我們就用兩款車型做個詳細對比,讓你看看10萬級家轎中,選擇國產品牌到底有多超值!

合資陣營我們選了在銷量和口碑上都極具代表性的上汽大眾朗逸,版本為15.19萬元的2023款300TSI DSG星空永逸版,國產選手則由長安逸達出陣,版本是同為頂配的藍鯨NE 1.5T GDI DCT旗艦型,售價卻只有10.79萬元,比朗逸足足低了4.4萬元。
首先,兩款車型都搭載的是1.5T燃油發動機,匹配的是7速雙離合變速器。不同的是,朗逸采用的是干式雙離合器,而逸達為濕式雙離合器。眾所周知,濕式的耐用性比干式更好,但成本也更高。采用高成本的離合器卻賣得更便宜,由此可見長安逸達對用戶的誠意。此外,兩車都采用前麥弗遜后扭力梁式懸掛系統,差價卻高達4.4萬元,實際中,兩款車的差異到底有多大呢?

先說結論,長安逸達在價格更低的情況下,做到了對大眾朗逸在空間和性能上的全面碾壓。即便是逸達入門版車型,性能都毫不打折,動力系統與頂配車型一致,完全做到了性能平權。而10.79萬元的逸達頂配車型與15.19萬的朗逸頂配車型相比,逸達不僅價格低了4.4萬元,還在智能駕駛輔助、語音識別控制、手機APP遠程控制等科技智能化配置上,完勝朗逸。這也再次佐證了逸達在同級中擁有的超高性價比優勢。
接下來,我們對兩款車進行一次全方位真刀真槍的對比。

外觀:要潮流還是經典?
外觀雖然是見仁見智的地方,但畢竟朗逸這套設計經歷了6個春秋,期間雖對前包圍與中網進行了細節上的調整,但再多的裝飾也無法擺脫老氣橫秋的底色。由于車身框架沒有改動,所以新款與2018年款相比,感覺只差了一套包圍,因此,朗逸在外觀上無法給消費者帶來真正的驚喜和期待。

其次,朗逸4678mm的車身長度,以及2688mm的軸距,比時下A級車普遍的2.7米的軸距還小了12mm,而且后門長度也較小,因此它的后排空間算不上充裕。按國內轎車分類習慣,朗逸只能進入A-級陣營。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朗逸·星空永逸版選用了225/45/R17的輪胎,在抓地性方面表現不錯。

再看逸達,它是長安汽車今年推出的全新車型,車廠并沒有因為它是一款緊湊型轎車而對它有任何輕視,它采用了全新設計語言,在簡約造型之下隱藏了更多富有巧思的設計。例如數字化的前格柵與高端UNI車系的無邊界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光標造型的LED燈組則賦予了整車靈動和科技的氣息。

定位為緊湊級轎車的逸達,車身長度達到4770mm,軸距更是達到越級的2765mm。為什么說是越級?因為作為B級轎車標桿的凱美瑞,它的第七代車型軸距是2775mm,而逸達的軸距僅比上一代凱美瑞短了10mm。這種越級的尺寸,同樣彰顯了逸達的高價值感。
同時,逸達從車頭到車尾逐漸上揚的腰線,配合車尾轎跑車的掀背造型設計,以及前后車門下邊緣的凹陷設計,全面提升了車子的立體感和運動感。相比朗逸那種多年形成的“縫縫補補”設計,逸達的造型明顯更能迎合中國用戶的審美訴求。

內飾:“買新不買舊”
進入車內,朗逸的內飾氛圍是老派的大眾風格,機械感十足的座艙仿佛置身舊時代,就像它的外觀一樣令人沉悶。不過,為迎合年輕人對大屏幕的喜好,朗逸刻意在中控上外加了一個橫置屏幕,可惜這塊屏幕與整體設計融合感不強,也沒有增加太多時尚、科技的功能,給人“東施效顰”之感,似乎只是為了迎合而設計,就像滿大街的智能手機中出現了一部功能機一樣,倍感突兀。

而置身逸達車內,能夠明顯感受到時尚與科技的氛圍。懸浮式檔桿、13.2寸的豎屏、上下平底的方向盤,無不透露著現代化與潮流感。得益于更大的車內空間和簡潔、科技的設計風格,全面提升了車內的時尚感和檔次感。

人們對車內大空間的需求越來強,幾乎所有車型的更新換代都不得不加入“卷”尺寸。而逸達2765mm的越級軸距,比朗逸2688mm的軸距,足足長了77mm。因此,相比朗逸,逸達的越級空間不可同日而語。這也再一次展現出逸達的高價值感。另外,逸達的座椅比朗逸更柔軟,而且前后排坐墊長度也足夠長,使長途乘坐更舒適。

性能:高、低功率如何選?
選擇一輛車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動態性能,或者叫駕駛質素。那逸達和朗逸又有什么差異呢?
兩款車雖然都搭載的是1.5T發動機和7擋雙離合變速器,但逸達使用的藍鯨NE1.5T發動機,最大功率125kW,峰值扭矩260N·m,比朗逸的EA211系列1.5T發動機分別大了7kW和10N·m。雖然數值上差異不大,但兩車的最終百公里加速表現卻差異明顯。

逸達的車重比朗逸重了11kg,但逸達的百公里加速僅7.91秒,朗逸的百公里加速8.56秒,相差0.65秒。可能很多人覺得這0.65秒的差異幾乎察覺不到,但在燃油車世界里,動力就代表著高價值,同款車型因為匹配不同排量、加速表現不同的動力系統,價格是可以相差好幾萬的。如果按照差1秒、車價相差1萬元來核算,0.65秒相當于多少錢?同樣采用1.5T發動機的逸達和朗逸,是不是可以看作車型的“高功率版”和“低功率版”?

此外,逸達動力系統的低轉扭力調校非常出色,發動機在1200rpm之后,輸出就表現得強勁有力,相比朗逸的1750rpm提早了差不多500rpm。正是這500rpm的差異,讓逸達的起步加速有那么一丟丟駕駛電車的感覺。從上面的逸達加速度圖表可以看出來,地板油加速,逸達0.4秒左右加速度就達到0.5G,1秒內有三次突破0.5G,并且超過0.6G的加速度一直可以持續到2擋。

再看下面的朗逸加速度圖表,地板油加速,朗逸超過0.5G的加速度要到1.8秒才出現,而整個加速過程最大加速度只有0.55G左右,并且從2擋換3擋時,還有明顯的加速度下跌。這表明,要不就是變速器2擋和3擋齒比編排不合理,要不就是2擋換3擋的控制程序與變速器齒比不匹配。這就會在加速過程中表現出動力的突兀,達不到順暢如絲的加速表現。

同時,在中國人多、車多的大環境之下,城市路況擁堵越來越嚴重,逸達這種更加注重低轉扭力輸出的調校,能讓車輛中低速加速更迅捷,對城市紅綠燈位的起步和通行效率也有很好的幫助,進而變相降低擁堵指數。曾經日系自吸車偏重低轉扭力輸出的調校方式備受都市年輕人推崇,這和現在逸達的調校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其實也進一步說明,逸達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到了日常用車情況,再次為工程師們的專業性點贊。

愛點評
通過對長安逸達和大眾朗逸兩款車型進行詳細對比,我們明顯感受到曾經的合資車優勢已蕩然無存,這也是為什么合資車型占比不斷下滑的原因。在造型、內飾設計,以及科技、智能化配置方面,逸達已全面碾壓朗逸。即便是在曾經合資車引以為傲的駕乘質感方面,朗逸對比逸達也沒什么優勢可言。甚至朗逸在很多方面還被逸達吊打,比如逸達的動力性、零百加速,再比如更適合中國路況的低轉大扭矩調校,都彰顯出長安在汽車研發領域的超強實力。
對比兩車的市場指導價,逸達也比朗逸低了足足4.4萬元,再參考逸達更豐富的配置和更高性能表現帶來的高價值,逸達相比朗逸的溢價不低于5萬元。即便是朗逸目前在終端售價普遍打八折之下,它的性價比還是比逸達差了很多。如果說朗逸在消費者心中唯一比逸達有優勢的地方,也只能是曾經輝煌過的合資品牌遺留下來的那么一點點品牌溢價力了。
問題是,這種終端的瘋狂降價,真的能挽回不斷下跌的頹勢么?畢竟終端的瘋狂降價是車企和經銷商的最后一張爛牌,這種方式猶如飲鴆止渴。上一個長期用八折車價來征戰市場的車企是北京現代,現如今的結局如何?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7.12萬
2023-12-05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55
11-11
48
11-06
38
11-05
1911
11-05
2270
11-05
2314
11-04
142
11-04
1710
11-04
8.34萬
11-04
122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