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智捷狂砸16億研發新技術,找了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納智捷大7都停產了,而關于它的段子卻一直在車界流傳……其中最經典的莫過于"加油站合作品牌"系列!一聽,老司機們門秒懂。
由于油耗過高,納智捷旗下車型經常被網友調侃:"車永遠加不滿油"。然而日前有海外媒體報道,納智捷斥資71.37億元臺幣(折合16億元人民幣)買了同集團企業華創車電公司的相關技術資產,包括2款車型、M平臺、ME發動機,準備轉戰電動汽車,和"加油站合作品牌"說再見了。
得天獨厚,納智捷大7 SUV曾經也牛氣過
東風裕隆納智捷于2008年5月在杭州成立,是我國臺灣地區最大的汽車制造企業裕隆集團與東風集團合資成立的子公司品牌。"爹媽"都是海峽兩岸數一數二的汽車巨頭,擁有得天獨厚資源的納智捷被給予了很高的期待。
2010年,臺灣裕隆集團與東風汽車公司合資成立了東風裕隆有限公司,也是首個以大中華自主品牌定位面向市場的首家車企,可謂是風光無限。合資公司成立后推出的首款車型就是是納智捷大7SUV,新車于2011年9月30日正式上市,定位為中型SUV,起售價22萬輛,主打尖端的車載科技與豪華質感。
上市初期納智捷大7還是挺牛氣的,主打科技的納智捷大7的確在配置上有備而來,如HUD抬頭顯示、360度全息影像、液晶儀表等,在2010年大7 SUV剛推出時的確挺超前的。所以在剛上市2011年10-12月份,銷量便達到了7058輛,次年銷量更是突破3.11萬輛。在推出后的一年多時間內,東風裕隆就迅速實現了盈利。
高開低走,"爹媽"開掛也無濟于事!
此后納智捷又在2013年推出了納智捷 5 Sedan,2015年改款上市后叫納智捷5。不過其上市后銷量也從來沒有好過,月銷量最好的是2013年的時候有過破兩千的記錄,隨后銷量就開始下跌,2017年開始,月銷量維持在兩位數。
與納智捷 5 Sedan同一年推出了一款名為納智捷大7 MPV,當時它的目標是搶奪包括奧德賽、GL8在內的潛在客戶。然而其上市至今,最高月銷量就三百輛,兩位數的月銷量也是常態了。
此外,納智捷還于2014年推出過緊湊級SUV納智捷優6、更大更豪華的MPV納智捷Master CEO,2016年又推出了一款轎車小型轎車納智捷銳3。然而這些車型都沒給納智捷帶來起色,其中納智捷Master CEO上市4年多最高月銷量不過百臺,而納智捷指望能為其打翻身仗的小型轎車納智捷銳3月銷量基本維持在五六百臺左右。
而納智捷大7SUV的銷量更是受到故障率、油耗等問題爆發的影響,遭遇了斷崖式下降,簡直慘不忍睹!到了2016年大7 SUV的年銷甚至僅僅只有1211輛,平均下來一個月只有100輛的銷量!就連花高價請來周杰倫來代言救場,也無濟于事。
納智捷大7 SUV在2017年僅銷售180輛,2018年上半年銷售為0輛。終于在2018年8月,東風裕隆宣布停車這款累計銷售73302輛的SUV!
轉戰純電動汽車,納智捷還有救嗎?
銷量低迷的納智捷,2017年公布了"510"新車計劃,意在5年內推出10款車型,而該計劃下的首款車型便是U5 SUV,前幾個月都還有一兩千的銷量,但進入2018年后銷量驟降,6月份僅僅只賣出了1臺,看來新車計劃并沒起到作用。
如今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大勢下,納智捷斥巨資購買華創車電公司的開發成果,以確保納智捷品牌中長期競爭優勢。此舉還得到了裕隆汽車60億元臺幣(13.45億元人民幣)的增資支持。
此次,納智捷購買的新產品包括一款代號為UP5的全新跨界SUV車型,另一款則預計為7座MPV車型。ME發動機即一款2.0T渦輪增壓發動機,由臺灣自主研發團隊主導,研發過程采用賽道開發模式,并帶有缸內直噴技術、CVVL連續可變氣門升程技術、CDA閉缸技術、雙渦流渦輪技術等。
小編語
納智捷屢敗屢戰的經歷中,有一種不服輸的氣質,如今順勢而為花重金購買其他公司的研發成果,也不失為意氣風發之舉。而如果真正想翻身,不管是對當下的燃油車還是未來的電動汽車,納智捷都得從產品本身出發,提升技術含量、把握好品控,只有過硬的產品消費者才會買賬。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2183
2018-12-27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2687
2022-09-01
8617
2020-12-07
7412
2020-11-16
7382
2020-08-17
9281
2020-06-29
1.12萬
2020-05-30
2409
2020-04-09
3401
2019-03-05
9.68萬
2018-08-24
9.40萬
2018-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