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源與純電車之戰 誰會是未來的贏家?
壟斷,如果使用,就需要付出昂貴的專利費用,開發氫能源汽車的成本,也要高于純電汽車。
目前,包括中國、歐洲、美國在內的汽車市場,都在大力推廣純電車型,中國新勢力造車的崛起,更是讓純電車陣營實力大增。
燃油車又見希望
隨著我國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油技術的應用,燃油也成為了可再生的資源,與綠氫的制造過程相似,利用多余的電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油,成為一種新的能源獲取方式。
雖然目前這種燃料的生產規模不大,但隨著技術的完善,以及更多資本的涌入,可再生的燃油,會讓燃油車重拾希望。
不管是哪種能源,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減少碳排放,實現保護地球的目的,純電車大行其道,氫能源目前在我國國內的發展也是如火如荼,而二氧化碳轉化燃油的技術,也將得到大力的推廣,最終哪種能源能取得勝利,這些都是車企該關心的事情。
作為消費者,我們不介意各種動力的車輛共存,包括未來的太陽能汽車,風能汽車,都可以在不同領域為不同消費者服務,沒有誰高誰低,能夠達到環保要求,滿足出行需求,就有存在的價值。
但有個問題,氫能源不可能從自然界中直接獲取,轉化過程中同樣需要能源,從目前的獲取途徑看,氫能源分為灰氫與綠氫,灰氫是在石油和天然氣中獲取,綠氫是通過光能和風能,或者核能通過電解水來獲取。
通過利用風能、光能、核能這些可再生資源來獲取氫氣,是真正意義的清潔能源,而在石油和天然氣中獲取的灰氫,同樣需要消耗化石能源,會產生一定的污染。
日本之所以看好新能源,就是利用多余的電力來生產氫氣,利用氫氣可儲存以及沒有碳排放的優點,來推廣氫能源汽車,達到搶占未來汽車市場的目的。

但未來汽車發展的劇情,顯然沒有按照日本預想的那樣發展,特斯拉橫空出世,純電動車的發展先于氫能源汽車進入快車道,日本現在也被迫進入純電車角逐的行列。
快速發展的純電動車
與氫能源需要鋪設管道,增設加氫站不同,發展中國家的電網鋪設,已經具有了相當大的規模,純電汽車借助這種龐大的電網,在能源補充上要比當下的氫能源汽車更加方便,只需要在相應的位置增設充電樁即可。

同時,建設加氫站的費用更高,成本在鋪設充電樁成本的3倍,而且目前氫燃料車數量有限,全球只有不足5萬輛,而純電車全球保有量已經超過1600萬輛,所以耗費巨資來建設加氫站,使用率還不高,成本的回收更難。
另外,氫氣的運輸成本也很高,鋪設管道的費用是天文數字。而目前純電車就不需要這么繁瑣,大中型城市的充電樁已經保證了補能的方便。

更主要的是,氫能源達到專利技術,很多被日本公司壟斷,如果使用,就需要付出昂貴的專利費用,開發氫能源汽車的成本,也要高于純電汽車。
目前,包括中國、歐洲、美國在內的汽車市場,都在大力推廣純電車型,中國新勢力造車的崛起,更是讓純電車陣營實力大增。
燃油車又見希望
隨著我國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油技術的應用,燃油也成為了可再生的資源,與綠氫的制造過程相似,利用多余的電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油,成為一種新的能源獲取方式。
雖然目前這種燃料的生產規模不大,但隨著技術的完善,以及更多資本的涌入,可再生的燃油,會讓燃油車重拾希望。

不管是哪種能源,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減少碳排放,實現保護地球的目的,純電車大行其道,氫能源目前在我國國內的發展也是如火如荼,而二氧化碳轉化燃油的技術,也將得到大力的推廣,最終哪種能源能取得勝利,這些都是車企該關心的事情。
作為消費者,我們不介意各種動力的車輛共存,包括未來的太陽能汽車,風能汽車,都可以在不同領域為不同消費者服務,沒有誰高誰低,能夠達到環保要求,滿足出行需求,就有存在的價值。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965
2022-09-02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261
2023-03-06
1868
2022-12-27
1651
2022-12-25
2722
2022-10-31
1940
2022-06-26
2797
2022-04-07
2514
2022-04-07
2187
2022-04-06
2347
2022-04-02
2873
202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