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充大是誠實?那些在小平臺上造的大車是怎么一回事
?“中國市場需要的是一輛簡單的大車,而不是一輛復雜的小車。”
這句話是誰說出來的,車轍君無從考證,但是這句話卻頗有些“話糙理不糙”。一輛簡單的大車,確實很適合目前中國市場的實際需求。簡單,意味著這輛車可以滿足更多的使用場景而不至于掉鏈子;大,意味著它有足夠的內部空間來承載起一個家庭的幸福。
其實對類似“簡單的大車”情有獨鐘的不僅僅是中國市場,北美市場同樣喜歡這一類的車型,例如美式大皮卡。
當然,還包括了以第三世界國家為主的廉價車市場,簡單的大車,同樣受用。例如鈴木在印度市場推出的三廂版雨燕——鈴木Dzire,以及豐田基于海拉克斯平臺打造而來的MPV——豐田Innova,都可以算作是簡單大車的典型代表。
如果我們把視線轉移到國內,包括五菱宏光、本田凌派、日產陽光、大眾捷達、傳祺GS4、大眾途昂等等這些車在內的熱銷車產品,也同樣是簡單的大車。所以,這個話題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打造一輛簡單的大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降低成本。而要實現這一目的有很多種方式,最簡單的方式莫過于幾代車型的同堂銷售,將上一代車型降維以進入到更低的市場,實現簡單大車的方式。這種方式的典型代表就是現代和起亞,在這樣的實現方式里,成本是最低的,畢竟一代車型的生命周期更迭,也就意味著前期開發成本和模具成本已經分攤完畢。不過弊端就在于,如果老款車型的設計過于完美,那么多少就會影響到新一代車型的地位。這個問題更多是集中在市場方面,所以今天暫且先不表。
接下來車轍君重點來聊第二種實現方式——在小型車的平臺上構建更大的上裝來形成的簡單的大車。前面講到的本田凌派和日產陽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先來看看日產陽光的內部空間,尤其是后排的空間。
作為對比,再來看其同門大哥日產天籟的后排空間。
很直觀,對不對,單純從后排座椅的空間數據上來看,陽光并不見得會比天籟小到哪里去。
而這是緊湊型車本田凌派的后排空間,在面對中型轎車的時候也同樣是不遑多讓。落座在凌派的后排,腿部空間足夠大,并且車頂的高度以及橫向寬度都不會讓人產生壓迫感。只是相比于傳統的中型轎車,它的坐姿并不是那么的下躺。
再來看廣汽傳祺GS4的駕駛艙視野,通透感的營造尤為到位,前移的A柱讓駕駛者會有一種開更高一級別車型的大體量感。同時,近乎于垂直的側圍也讓頭部壓根不會存在壓迫感。
這些就是小型車平臺的優勢,可以這樣講,小型車平臺在應對空間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一套設計邏輯。
對于傳統的小型車而言,在車身尺寸的限制下,尤其是車身長度的限制下,小型車的平臺架構在設計之初就會刻意把發動機的高度進行抬高,由此來盡可能多的把Drivetrain部分的零件最大化地布置在發動機下方,從而降低機艙對于車身長度方面的數據侵占。
所以我們會發現,很多小型車的前肩高度明顯比緊湊型車或者中型車高。在一些經典的小型車上,其上裝設計甚至會巧妙地運用這一高前肩的優勢,將A柱進行前移,形成一個更能夠拓展車內空間的類似于單廂車的設計。例如典型的本田飛度。
與此同時,在車內乘員的坐姿方面,小型車平臺的H點布置會更趨向于以一種直立的方式來布置乘員的坐姿。所以,這也就使得小型車平臺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本就有限的軸距。當然了,由此帶來的問題就是上裝會受到頭部包絡的影響而更高一些,所以現在很多小型車的車身高度會比中型車更高一些。
所有的這一切,無非就是一個目的,在有限的車身尺寸狀態下構成最大化的內部空間。
而當我們以小型車的平臺來構建一個簡單的大車的時候,就相當于把限制小型車空間拓展的問題全面放開,比如說軸距,比如說車身長度。同時,小型車平臺在空間利用方面的那些優勢又悉數得到了保留。于是,構成這樣一個簡單的大車,其車內空間基本不會挑出太多的毛病。
不過,話分兩頭講,小型車為了空間所做出來的平臺架構的特性,也就導致了在做一個更大的上裝的時候,過小的平臺會成為短板。還是以本田凌派和傳祺GS4為例,為了說明問題,把本田凌派的比例做了簡單的劃分,可能因為照片的透視會出現一定的比例偏差,不過大體上是準的。
很顯然,小型車平臺典型的小輪包設計,作為整車造型比例的基準。小輪包的設計遇到加長之后的軸距,所以就形成了一個接近四個車輪直徑的軸距比例。
同樣的,前肩高度在小型車的平臺作用下會更高,同時車頭也更短,前肩接近一個車輪。而在小型車的直立坐姿作用下,上裝線條不能壓低,所以車頂高度接近了一個半的車輪高度。整車從外觀上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副下盤不穩的模樣。
圖|相應地,日產陽光也好不到哪去
再來看廣汽傳祺GS4,這個例子我們從正面投影來看。
可以看到,小型車平臺的運用使得廣汽傳祺GS4的車輪輪距被完全限制住。而在更大的車身作用下,車輪其實是收到了車身里面的。
圖|有了標注線會更明顯
在前面所講到的傳祺GS4營造的內部通透感,在這里就變成了過度垂直的側圍構成了一個接近于正方形的斷面,車頂和側圍的交點垂線已經無限接近于車輪。所以,整車呈現出來的正面形象,是一個大頭寶寶的樣子。
而經典的,或者說公認的斷面,應該是一個梯形的斷面。作為對比,用一個大平臺造小車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一汽奔騰X80。
最后兩句
可以看到,在小型車平臺的基礎上打造一輛簡單的大車,是很典型的利弊同時呈現的設計,所有的矛盾都在一輛車上毫無掩飾地集中爆發。上文只是說了基于小平臺的大車在設計層面的弊端,另外還有在動態和駕駛層面的短板。
但是呢,在車轍君看來,這種矛盾的集中爆發似乎又不是問題,畢竟從一輛簡單的大車的定位來看,它本身就是為了高效完成一輛家用車的任務所存在的,由此帶來的大空間、舒適性以及性價比優勢才是關鍵。
《公開課》| 作者:衛斯基
《公開課》是車轍的一檔以分享知識、拓展視野為主的偏科普類欄目,今后該欄目還將側重買車、用車等實用技巧的專業分享。對這一欄目有任何想法,請不吝您的建議。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42萬
2018-07-23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799
2018-08-17
812
2018-06-21
1677
2018-05-29
1572
2018-05-23
1475
2018-01-31
6245
2017-12-12
1745
2016-11-15
2089
2016-09-20
0
11-12
0
11-12